治國理政論壇“堅持綠色發展”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編
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劉演昌 長汀縣地處福建省西部山區,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新路子。 堅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歷史上,長汀縣缺煤少電,砍伐樹木作為薪柴現象普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特別是水土流失嚴重。改革開放后,長汀縣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持之以恒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從1983年開始就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水土保持的經驗教訓,努力提高水土流失治理規范化、科學化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經過長期努力,長汀縣水土流失率從1985年的31.5%下降到2015年的8.52%,森林覆蓋率從1986年的59.8%上升到2015年的79.8%。在這個過程中,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是民生、是根基,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以產業轉型助力綠色發展。近年來,長汀縣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轉型深度融合,積極推動綠色發展。一是推進生態環保一體化。針對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與建設、產業轉型升級五個重點領域,實行生態環境規劃、環保設施建設、環境監測布局、環保產業發展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二是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以汀江生態經濟走廊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形成了以林權直接抵押貸款的金融服務新模式。三是促進產業發展生態化。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資源利用方式,引進低耗能、低排放產業,推動形成以機械電子、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導的節能產業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轉移水土流失地區的人口,減輕生態環境脆弱區的承載壓力。 以機制創新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為引領,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完善保障制度。出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實現從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躍升。二是強化制度執行。建立相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一崗雙責”的工作推進機制,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特別是針對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明確責任歸屬和具體要求。嚴格落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三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支持綠色信貸發放,探索建立綠色信貸扶持機制。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林特色優勢產業和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作者為中共福建省長汀縣委常委) |
責任編輯:原 茵
分享到: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