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發展全過程 高世楫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就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極大豐富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新高度。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同推進。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處理好保護生態環境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內生動力。一是把自然資本納入社會總供給函數,探索建立自然資本有效定價的制度,建立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體制機制,實現自然資本的有度有序有效利用。二是在建立激勵機制的同時,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將各類經濟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三是加快綠色創新,推進綠色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促進生態產品與服務的投資、生產和自由貿易。四是加強生態文明統計、監測、調查體系建設,發展生態文明大數據體系,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數據保障。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建設。從政府職能部門的權力配置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諸多政府部門和利益群體,應通過優化職能配置、完善問責機制,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格局,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相匹配。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優先提拔那些既善于發展經濟又善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領導干部。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文化建設。培育生態文化,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將生態文化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挖掘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和資源,創作一批文化作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文化的需求。 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社會建設。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應建立政府和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新型合作關系。積極轉變政府職能,依法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社會組織和公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依規落實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同時,加強綠色技能培訓,為社會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