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結”同契好家風
中國夢的河北版,是河北7400多萬民眾的“同心結”。
家風就是家里的小氣候,小氣候溫潤國家民族大氣候。
獻縣大許村的田國林和妻子閆治秀,只是普通農民,沒有讀過幾年書,但是對黨、對國家有著深厚感情。1996年,田國林只有19歲的大兒子田同江放棄高考機會,毅然入伍參軍。2002年,18歲的三兒子田同河以哥哥為榜樣,步入軍營。兩個兒子常年在部隊,不能回家。田國林、閆治秀夫婦從來沒有拖過兒子們一次后腿。他們鼓勵兒子要舍小家為大家。2009年閆治秀做開顱手術,老兩口都沒有把兒子叫回來。田同江、田同河兄弟不負老人所望。如今,田同江成為營長,田同河成為部隊優秀衛生員。
好家風,像一座無形的橋梁,一頭連著家庭,一頭連著祖國。支撐這座橋梁的,是無私奉獻精神。
昌黎縣涼水河初級中學的王春潔,一直擔任畢業班英語教學和班主任工作。從教22年來,把一腔熱情奉獻給了學生。14年中,她精心教養患有重度腦癱的兒子劉嘉航。為了不耽誤教學,同時又讓殘疾的兒子有所進步,她把兒子綁在自己的身上騎著摩托上班。
建設“健康中國”,需要鄉村醫生的奉獻。廣平縣后南堡村的劉貴芳和丈夫孫志宇,都是普通的鄉村醫生,30多年來,他們夫妻二人不僅對患者認真細致、隨叫隨到,還自行籌建公益性養老院,義務照顧本村幾十位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為貧困患者、貧困家庭減免各種醫療費用累計15萬余元。2013年,劉貴芳受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后,回到家里就開始謀劃建設養老場所。2014年建成總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擁有床位150張的醫養結合一體的養老院。2015年,李克強總理給劉貴芳回信,高度贊揚了劉貴芳一家人的義舉。
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為社會奉獻,成為河北好家風的一大亮點。
周衛民,白溝一位普通農民,一家三口人靠箱包加工、務農營生,卻把自家的農家小院變成了“天頤幸福院”。周衛民早年生計艱難,愛人又患病,無錢醫治,正是全村鄉鄰的幫助,讓他們渡過了一次次難關。如今,借助白溝箱包市場,靠著自己的勤勞肯干,經濟條件有所好轉,他決定報恩。48歲的周衛民從2010年3月至今陸續收養了32名孤寡、殘疾老人和兒童。30多人的生活、醫療費用全部是他自己掏錢,每人一年大約需要5000多元。(崔文武 張勇 李樹偉)
- 上一篇:
-
習近平強調干部家風建設 弘揚優良家風做好社會表率
已是第一篇
-
習近平強調干部家風建設 弘揚優良家風做好社會表率
- 下一篇:
-
河北召開2016年度文明家庭表彰大會
已是最后一篇
-
河北召開2016年度文明家庭表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