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這包括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五個方面。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發展戰略,深入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描繪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基本路徑。
生態文化體系是靈魂,提供理念先導、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傳統工業化道路積累了大量生態難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的生態智慧可以為破解生態難題、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益啟示。中華文明傳承5000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等。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成為我們構建生態文化體系的重要思想資源。
生態經濟體系是基礎,是構筑綠色化生態化國民經濟結構的保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生態經濟體系,必然要求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一方面,為保護生態和修復環境,經濟增長不能再以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毀壞為代價,而是要引導和推動生態驅動型、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應根據資源的稀缺性賦予其合理的市場價格,尊重和體現環境的生態價值,進行有價有償的交易和使用。
目標責任體系是責任和動力,必須守住底線、劃定紅線、明確上限。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只要指導思想搞對了,只要把兩者關系把握好、處理好了,既可以加快發展,又能夠守護好生態??梢哉f,生態底線也是發展底線,經濟社會發展絕不能突破生態底線。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生態環境發展目標,必須堅決守住生態底線。要強化資源利用上限約束,促進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確保資源利用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絕不能突破最高限值。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保障,是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的組織保障和法治保障。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多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因此,應不斷深化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科學政績觀建設,加強法治和制度建設。習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高度重視制度和法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硬約束作用,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安全體系是基石和屏障,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要具備支撐國家生存發展的較為完整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體系、自我修復能力較強的生態系統和較高的環境生產力,確保國家生存發展所倚重的糧食、水、能源等安全。必須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功能性,確保具備保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自然基礎;必須有能力有條件妥善處理國家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生態承載力問題,有效應對國內外重大突發生態環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