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全局性變革,必須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不斷發展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
揭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根本大計的歷史高度出發,著眼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揭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依據。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這些重要論斷充分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歷史維度和戰略高度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中華民族要實現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認識和把握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文明發展規律,不斷夯實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生態環境基石。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要求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內容,但目前我國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還存在明顯不足,無法滿足人民需要。順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此,要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遵循新發展理念的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方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又將其作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F代化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原則和不竭動力,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階段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