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以“課程整合”加強思政課教學
發表時間: 2020-05-09來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興起而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都有著新媒體的印記。高校思政課教學只有利用好新媒體,通過新媒體實現資源整合,才能有效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課程整合”原指不同學科資源的整合,目的是解決不同課程資源的隔閡與分裂的問題。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課程整合”是指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根據各門主干課程之間、課內與課外的內在聯系,以新媒體為手段進行資源整合,形成思政課的整體合力,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

  以多元教學提升教師“課程整合”的主導力

  近年來,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思政課教學方法單一化、簡單化現象正在逐漸改變,思政課教學更加生動、立體、形象,贏得了學生內心的認同,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得以有效發揮。

  1.探索“經典導讀法”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經典著作是思政課的源頭活水,對“五門主干課程”的準確把握有賴于對經典著作深入研讀。將“經典導讀法”與新媒體相結合,有助于創新思政課的話語體系和教學體系,以現代通俗用語、新媒體話語、大眾術語等詮釋理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讓經典著作真正“鮮活”起來、“生動”起來;有助于教師打破“五門主干課程”之間的界限,對理論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講解,切實做到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比如,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進行分級,運用新媒體將閱讀內容以視頻、互動答題、動畫講解的形式呈現出來,制作成學習程序。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安排,將學習程序上的內容作為課前預習,或者課后的知識鞏固,學習效果以積分形式體現;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安排自己的時間進行有效的學習。新媒體的互動性和豐富的展現形式既增強了經典著作導讀的吸引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2.探索“案例教學法”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脈絡、理論精髓、現實意義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將新媒體與“案例教學法”相融合,實現思政課“課程整合”就是以新媒體為手段,一方面對已有的案例進行系統梳理,形成思政課教學案例庫;另一方面以案例為基礎,打破“五門主干課”之間的界限,形成可視化教學案例、多媒體教學案例等一系列案例教學載體。目前的思政課教學案例庫主要是為教師上課提供素材,不能充分發揮新媒體對于促進“五門主干課程”融合的積極作用。今后可探索開發面向學生的多媒體案例教學軟件,案例編排不再按五門課程內容進行劃分,而以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為主導,將思政課的內容融入案例,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案例教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探索“研究型教學法”與新媒體的有機結合。將“研究型教學法”與新媒體相結合,可以打破時空對課程教學的限制,跳出“五門主干課”的劃分藩籬,以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為起點,通過新媒體手段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將這一學習方式制作成授課PPT的小插件融入課堂教學,既可以引導學生課前思考,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針對性;也可以在課堂中穿插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切實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還可以作為課后理論拓展,鼓勵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利用新媒體展現學生探索問題的思維導圖,反映學生思想認知變化,完整把握學習過程,實現思政課教學線上與線下、課堂與生活、虛擬與現實有機結合和全面貫通,對學生認知、心理、思維與行為產生整體性影響。

  以“微課”形式提升“課程整合”的靈活性

  “微課”,就是以小見大,聚焦小問題、小事件,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明晰事理,從短而精的學習中獲益。在呈現形式上,“微課”非常靈活和便捷,綜合運用聲音、圖文、有聲PPT、視頻、情景拍攝、flash動畫等多種形式,在較短的時間內呈現出完整的特定內容。在“微課”的學習過程中,受教育者依托已有的學習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和事件進行分析思考,逐漸構建并賦予外部世界特定的意義與內涵,進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拔⒄n”微小單元知識組合的特點,是推動高校思政課開展建構式學習,實現“五門主干課程”知識整合的有效載體。

  1.整合思政課程內容,把握時代脈搏,做到“微課大義”。高校思政課可以參照教學要求,破除不同課程間的限制,圍繞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以揭示事物本質規律為目標,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一貫性和有機聯系通過“微課”的形式展現出來。一方面,整合各門課程的優秀師資,打造系列“微課”產品,從不同視角、不同專業、不同領域把一個問題講深講透,使學生掌握邏輯分析的方法,認清中國現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另一方面,將“微課”資源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可以有效克服某一課程教師的理論盲點,拓展課堂教學的研究視野,切實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說服力和吸引力。

  2.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交互體驗,做到“體驗入微”??茖W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比如,虛擬現實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可以極大增強課堂的互動性與趣味性。當前,由于設備和技術發展等條件限制,在思政課課堂上大規模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只有將“五門主干課程”整合在一起進行情境化教學,才能充分發揮虛擬技術對思政課教學的積極作用。此外,將智慧教學中的實時答題、“彈幕式”討論等新媒體技術融入“微課”,可以有效豐富學習體驗,有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情,提供個性化指導,真正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3.探索最佳表現形式,貼近學生生活,做到“見微知著”。將“微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系統相結合,關鍵在于完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從整體上把握思政課的教學要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通過“微課”的形式展現出來。比如,“微電影”拍攝就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師生在“微電影”中演繹時代的故事,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融為一體,并通過分析電影題材、人物特點等活動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理解歷史和現實,有效地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養。

  以“翻轉課堂”模式提高“課程整合”的主體性

  “翻轉課堂”教學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翻轉課堂意味著在傳統教室中發生的活動與教室外發生的活動進行調換。在“翻轉課堂”中,課前的預習變成了學生自學知識和建構知識系統的重要環節,課堂現場教學變成了師生之間深度互動和交流的時空,課后不僅有作業的安排,還有一系列的知識交流與互動,形成了“課前—課中—課后”的完整教學閉環?!胺D課堂”教學方法現已在一些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得到應用,但與新媒體相融合相對較少。有學者認為,“翻轉課堂”的一個重要意義是使課堂講授變得有的放矢,因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茫然地坐在教室里,而老師也缺乏有效的手段來判斷哪個學生掌握了知識,哪個學生沒有”??梢?,要充分發揮“翻轉課堂”的革命性意義,必須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于是,將新媒體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成為信息時代的理想選擇。當下,要充分發揮新媒體條件下的“翻轉課堂”對思政課“課程整合”的積極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集體備課,形成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思政課教學體系。由于線下的課程教學是按照“五門主干課程”的教學安排進行,“課程整合”的工作主要在課前自學和課后拓展完成。為此,需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集體智慧,形式上以各門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為綱,具體內容融入各門學科知識的教學體系。編寫以課程內容為主體,同時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知識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既有“分”也有“合”。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全面、正確的認識。

  2.制作自學小程序,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以整合后的教學內容為藍本制作自學小程序,與課堂教學形成有機結合。自學內容可包括理論知識產生的背景、理論熱點、內容的邏輯關系,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等,使學生在全面掌握課堂知識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并提交給任課老師。這樣才能使課堂上有話題可以討論,課堂學習也就成為一個互幫互助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

  3.盡可能縮小思政課堂的規模,以達到理想的討論效果?!胺D課堂”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價值觀,實現了自主學習、研究學習、合作學習相統一,重塑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使得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都能得以彰顯。要保證每一名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都能得到充分的討論,課堂人數只有縮小到一定范圍,才能確保師生就相關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作者系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周偉婷;北京化工大學團委書記 丁貞棟)

Scan me!
責任編輯: 王 小偉
【糾錯】
新時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創建
先進典型
志愿服務
網絡公益
文脈中華
書讀中國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