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為民、無私奉獻,仁醫大愛譜寫中國醫者動人華章
有人說,中國的醫生比外國同行要累得多。的確,穿上白大褂、手術服,這些平凡的“英雄”便化身不知疲倦的超人,不負使命,救死扶傷。
“您把錢用在給孩子看病上吧!”為了阻止患兒家長往白大褂的兜里塞紅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超聲科主任醫師賈立群竟把兜口縫了起來。
賈立群想,省下了推來擋去的時間,他就能再多接診幾個患兒。北京兒童醫院平均每天的門急診量達9500多人次,有1/10的患兒需要做B超檢查。賈立群醫術精湛,外科大夫每當碰到疑難病例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讓賈立群給看一下”。
由于兒科超聲醫生十分短缺,1990年至2015年間,賈立群主動承擔了醫院超聲科的夜間急診工作,并承諾“隨叫隨到”。為了少讓孩子因為B超檢查挨餓,他省掉了自己的午飯,爭分奪秒給孩子做檢查。
最多的時候,他一天夜里被叫起來19次,連續工作36小時……從醫40年來,賈立群共接診30多萬名患兒,確診7萬多例疑難病例,挽救2000多個急重癥患兒的生命。
“只要你們能等,不管多晚我都給你們做?!边@是賈立群常對患兒家長說的一句話。
心系患者,甘于奉獻。平凡的“英雄”,像一束光,用自己不變的初心和不滅的夢想,溫暖著這個世界。
面對衛校畢業后留在省城改變命運的機會,山西臨汾窮山溝里長大的“80后”賀星龍,并不是沒有輾轉反側過。
村里沒有醫生,距離鄉鎮衛生院和縣城醫院路途遙遠,出行不便,老百姓經?!靶〔⊥铣纱蟛?,大病奪去性命”。
賀星龍睡不著。因沒錢沒條件治病而離世的爺爺,鄉親們你家30、他家20為他湊成的3000多元學費,和自己曾暗暗立下的返鄉服務鄉親們的誓言,一遍遍在腦海里閃現。
最終,他婉言謝絕了校領導的挽留,回到鄉親們身邊,開啟了艱難曲折的村醫生涯。
山路崎嶇、天氣惡劣,但再遠再苦,賀星龍都要趕到病人的家中。為了再快一點、給更多村民看上病,他咬咬牙,貸款買了摩托車。
擦傷、摔傷成了賀星龍的家常便飯。骨折了,他自己打上石膏粉,沒躺幾天,又一瘸一拐地去出診。
有一次摔得差點沒命,扶著渾身是血的賀星龍,一位大嬸心疼地掉淚:“你這個娃,究竟有多急的病人呀,連自己命都不要啦!”
賀星龍卻說,騎上摩托車是他心情最好的時候,因為所有煩惱都被放下,此時他的心里只有病人。
?。保改?,他騎壞了7輛摩托車,用爛了12個行醫包,跑遍了黃河邊上的28個村,行程40多萬公里……
?。保改?,他出診16萬多人次,醫治患者4600多人,免收出診費35萬元,為五保戶患者免費貼藥4萬多元,賒賬、死賬還有5萬多元……
賀星龍不后悔:“錢是沒掙下,但4000多鄉親不再為生病發愁了,值!”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賈立群、賀星龍們默默踐行著醫者誓言,守護著人們的健康與生命。
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支撐著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甚至終生無悔?
“做醫生是一種信仰?!北本┐髮W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周福德說,醫生面對的是生命,生命無價,所以德是最好的衡量。
心向往之,無問西東。敬佑生命、心懷大愛的信仰像陽光一樣,照亮了醫者的前路,也讓他們接診過的每一位患者如沐春風。
這種信仰從哪里來?
“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用較少的投入取得了較高的健康績效。如今,全國醫療機構每年總診療人次已超80億、多個學科疾病診療難度系數不斷增加、醫患關系愈加復雜……面對新時期的挑戰,衛生健康工作者正在探索發展中大國的健康建設之路。
如何讓13億多人民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考驗著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的智慧和信念。
“橘井泉香,種德收福?!边@是一個患者對周福德的由衷贊譽。
為了讓很多慕名遠道而來的患者看上病,周福德除了每周出三次門診,還采取周末加診、每次加號的方式盡最大努力滿足患者的看病要求。
“來的時候有歡迎聲,問的時候有回答聲,走的時候有送別聲?!敝芨5绿岢觥叭暋崩砟?,并把它作為自己門診的基本遵循?!斑@是醫生對患者的尊重?!?/p>
從醫病救人到同舟共濟,中國醫者用生命之托搭建的信任之橋,祛除疾痛、帶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