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勾畫了到二〇二〇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必須準確把握中央精神,統一思想、統一意志,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目標任務進行了深刻闡述。
堅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個總目標回答了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效果這個問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堅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這“三個進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條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為了更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能為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更能在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經濟建設仍然是全黨的中心工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特別是政府和市場關系還沒有理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發揮受到諸多制約,必須繼續朝著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努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這一方向協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節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這個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堅持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我們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目的和條件,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就有了前進方向和基本遵循。要以此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