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對改革開放史的研究和討論呈現出熱度不斷上升的態勢,產生了一批理論水平和學術質量較高的研究成果,為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研究基本進程
改革開放史研究自改革開放啟動之際就已經開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研究和評價改革開放史提供了基本依據。1988年改革開放10周年之際,理論界舉辦了系列研討活動,形成了一些理論成果。從此,以十周年紀念為主要時間節點,改革開放史研究成果集中呈現,成為改革開放史研究的主要特征。這一時期改革開放史研究的貫通性相對較弱,甚至出現了簡單將改革開放后的歷史與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對立起來的片面化傾向。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這是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新起點。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013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發表講話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薄皟蓚€不能否定”的重要論斷,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史的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與華中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改革開放史前沿問題學術研討會,圍繞加強和深化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重要意義、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改革開放史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改革開放史研究應當注意把握的立場觀點方法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在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內容和范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推進改革開放史研究等問題上形成了初步共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定位與評價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史研究確立了新的對象、內容與方法。由此,改革開放史成為研究熱點,吸引大量學者參與研究和討論,產出了一大批質量較高的理論闡釋作品和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大對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與現實意義進行了新的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边@一定位對改革開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從黨的十九大到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召開,改革開放史的理論宣傳和學術研究熱度不斷提升,改革開放史研究興起熱潮,主要表現在改革開放口述史的整理開始啟動、地方改革開放史研究興起、改革開放史的學術論文數量大幅增加,質量也有所提升。對改革開放史本質規律的認識、對改革開放史基本框架的建構、對改革開放史核心內容的把握是這一時期學術論文選題的主要方向,標志著改革開放史的學術思考從一般性過程敘述與成就評價深化至本質與邏輯層面的思考。
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的歷史成就、意義和經驗,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新標識,將改革開放史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舉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黨的百年歷史包括改革開放的歷史進行了系統總結和評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第三個歷史決議”),對作為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重要組成部分的改革開放史進行了新的闡釋與評價,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論引領。2021年是黨史學習教育年,也是“四史”學習教育年,對改革開放史研究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新時代改革開放史研究進入高潮。
研究主要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大歷史觀的引領下,在“兩個不能否定”原則指導下,改革開放史研究持續深入推進,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改革開放歷史背景與啟動原因分析。改革開放在20世紀70年代啟動,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國際環境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合力作用的結果。改革開放啟動的原因是綜合的,動力是系統的,這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史研究的重要結論,也是海內外學者在改革開放史研究上達成的學術共識。有學者運用大量第一手資料,從粉碎“四人幫”后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與實踐困境,到改革開放的全局性展開,真實再現當代中國大轉折時期改革開放醞釀和啟動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改革開放的發生邏輯與開啟動力進行了深刻分析:“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边@是研究改革開放啟動原因與背景的基本遵循。有學者指出:“‘四個基于’是中國共產黨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基本依據?!?/span>
改革開放史的階段劃分??傮w來看,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是一個連續性的思想理論變遷和實踐探索深化過程,改革開放史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行動是比較穩定的,但改革開放的策略、政策與行為效果呈現出階段性特征。由于階段劃分的依據和標準不同,劃分的結果也不一樣。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和第三個歷史決議,對改革開放史的階段劃分進行了基本闡釋,為改革開放史的階段劃分提供了基本原則和依據。理論界基本達成了以黨的重要會議和重大事件為時間節點進行階段劃分的共識。
改革開放重大成就和歷史意義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的論斷,是對改革開放重大成就和歷史意義最深刻、最精準的定位,成為新時代研究改革開放重大成就和歷史意義的基本前提與重要依據。從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成果來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深入和系統,形成的學術成果十分豐富,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最精彩部分。第三個歷史決議在這一重要論斷基礎上,對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和歷史意義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崩碚摻缁具_成了這樣的共識: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創造了世界發展史的奇跡,建立了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走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關系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不能否定”的論斷之后,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關系的一些模糊認識得到澄清,理論研究主要聚焦于兩個歷史時期的聯系與貫通。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都是圍繞如何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而展開的;第二,改革開放前所形成的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所繼承,并且得到了創造性發展,從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兩個歷史時期都是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要認識到它們之間的重大區別,也要看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研究。改革開放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歷史過程,面臨極其復雜的外部環境和繁重的發展與穩定任務,需要高超的政治駕馭能力和協調控制的策略智慧。改革開放史研究在這方面有很多深刻總結和準確表達,是改革開放史研究的一個亮點。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越來越顯著,國內外理論界對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關注與總結越來越重視。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這種重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產出了不少理論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同領域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研究,如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維度的總結;二是關于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方法論總結;三是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如有學者從現代化的視域審視改革開放,認為它既創造了人類現代化發展歷史上的奇跡,也貢獻了中國現代化的學理智慧。中國改革開放重新激活社會主義,彰顯社會主義對于現代化的獨特價值;重新界定市場經濟,彰顯其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工具屬性;確證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彰顯其對國家發展的根本保障作用。
改革開放精神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改革開放精神的命題并進行了闡釋:“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理論界圍繞改革開放精神這一重要命題開展了初步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認識和結論,為改革開放精神的進一步凝練打下了基礎。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中始終引領人們披荊斬棘、砥礪奮進的是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改革開放精神。還有學者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開拓創新、敢闖敢試的精神,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精神,是蘊含于改革開放精神之中的核心理念。
研究展望
從實踐需要、理論邏輯和研究規律三個維度來展望,未來改革開放史的研究將在五個方面形成突破和創新。
多學科會通的改革開放史整體研究。作為一項整體性社會行動,改革開放歷史規律與精神特質,不能僅僅從單一視角與方法上進行考察和分析,這是因為:一是改革開放的史學研究經歷了資料收集整理和觀點提煉階段之后,從整體上把握其內在規律是深化研究的必然要求;二是改革開放的當下狀態與未來發展,其整體性與系統性會更加突出,艱巨性也會更加突出,需要從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和規律中得到啟迪。這種啟迪不是碎片化的,而是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加強改革開放史的整體性與系統性研究,必須從多學科融合與交叉的維度進行綜合,以提高改革開放史研究的水平與質量,得出更加符合歷史真相并且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與結論。有學者提出:要深度理解改革開放,一個必要的途徑是進行多學科對話,特別是關注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相關討論,借鑒其方法和成果。學科界限并不是不可突破的壁壘。之所以特別強調改革開放史研究需要多學科對話,是因為各學科都在研究同一個對象,只是觀察視角和方法不同,歷史學者不能無視這些研究自說自話。
大歷史觀視域下的改革開放史貫通研究。大歷史觀是將歷史置于縱深歷史長河和廣闊空間背景進行總體性評價。從改革開放史研究看,大歷史觀具有兩個方面的原則:一是貫通性原則。既有時間上的貫通,又有空間上的融會。時間的貫通,就是將改革開放史放在新中國史、中國共產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整體結構框架下來考察與認識;空間融會就是將改革開放史放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勢、放在世界經濟、科技、軍事的高速發展與變革之路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只有在貫通的原則下,才能認清改革開放史的格局與方位。二是本質性原則。對豐富的史料作整理和分析,提取核心要素,概括本質規律,發展底層邏輯。本質性原則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大歷史觀時提出的根本原則和要求:“樹立大歷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從成功中吸取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開辟走向勝利的道路?!?/span>
各領域的改革開放史多維研究。綜合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完成,沒有深入分析的綜合只是形式簡單相加,而不是內容上的本質融會。所以,改革開放史的大歷史觀必須在歷史分析的基礎上貫徹和落實。改革開放的歷程是一個全方位的深刻變動過程,是生產力的高速發展,是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是上層建筑的制度調整,是思想觀念的解放。因此,必須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來考察和分析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這就需要從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模式、社會治理機制、思想文化創新等各個領域進行研究,以各個領域改革開放的本質規律與根本經驗,來闡釋中國式現代化。有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案具有中國式現代化特色,而這些特色都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形成的。例如,關于對資本的認識、運用與調控,既是對外開放后學習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經驗的選擇,同時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資本兩面性特征的原理,特別是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正面利用引導和規范約束的有效理念、政策和行為,保證了資本和資本市場為中國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又約束和克服了其自發性與盲目性。其中包含的規律是十分深刻的,經驗是十分豐富的,只有將規律揭示出來、將經驗總結出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容把握才會清晰。
中國道路和中國智慧呈現的改革開放史詮釋研究。通過改革開放史的研究,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改革開放特征,要從理論特別是實踐上說明,中國之所以成功走出了一條獨特現代化道路,在于改革的精神和勇氣,以及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勇于變革與創新有其必須遵守的理念與原則,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效率與公平結合、堅持獨立自主等。這些理念和原則及其實施的政策策略,需要在研究中進一步具體化展開,使其更好地說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本質與外在特征,讓國際社會更加客觀準確地認識到中國道路和中國智慧的內容。
國際學術對話的改革開放史交流研究。改革開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啟動和推進的,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堅持國際合作的理念和原則。對外開放是改革開放的兩個要素之一,改革開放史的研究也必然要放在國際視野下深化,在國際交流和對話中拓展,參考“他者”的聲音和方法。實際上,國際理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研究十分關注,發達國家理論界希望從改革開放史研究中找到中國發展進程的決策思路與行動理念,以便為與中國的各個領域交往提供認識基礎;發展中國家理論界熱衷于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研究,希望從改革開放史的研究中找到自身發展的參考與借鑒。應該說,國際理論界對中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深度與廣度還遠遠不夠。另外,還需要中國理論界在國際對話中,加強對國際理論界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史的引導。國際理論界在取得一些學術研究成果的同時,在中國改革開放史研究中也出現了一些模糊認知甚至錯誤觀點,這更需要中國理論界以嚴密的學術邏輯、有效的學術話語進行說明、引導和批駁,使國內國際學界在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史過程中保持良性互動,共同推進改革開放史的研究。(陳金龍 謝章典 作者分別系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