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十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在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下,全面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朝著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闊步前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總結成功經驗、傳承優良傳統、助推新時代強軍興軍偉大征程為目標,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下簡稱“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迎來了蓬勃發展的生動局面,取得了眾多優秀的研究成果。
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進入空前繁榮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嚴峻復雜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中國人民更加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了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心。與此同時,黨和人民也看到了發展過程中巨大的風險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繼承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歷史輝煌,提供堅定不移、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習近平主席指出,組織官兵認真學習黨史軍史,堅定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覺,打牢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政治基礎。這也是對軍史研究提出的時代要求。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是在黨的絕對領導下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成長壯大史,是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浴血奮戰史,是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創新發展史,蘊含著我黨我軍寶貴的精神財富。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承擔著為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提供歷史根基、為加強軍事斗爭準備提供歷史支撐、為發揚人民軍隊優良傳統提供歷史借鑒的重要任務。新時代,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在平臺、機制、人才、方法上迅速活躍發展,極大激發了研究潛力和活力。
(一)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提升了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熱度
十年來,黨和國家舉辦多次重大紀念活動,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極大活躍了社會思想文化。許多重大活動與人民解放軍的歷史緊密關聯,使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熱度不斷上升。
2013年12月26日,黨中央隆重召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理論界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進行廣泛探討,總結了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寶貴經驗。2014年10月30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召開后,1929年古田會議、新型人民軍隊建軍原則成為軍史研究的重大熱點。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國抗日戰爭問題組織了集體學習。理論界圍繞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偉大的抗戰精神等展開深入研究。2016年10月21日,黨中央召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使偉大長征精神、紅軍在長征中軍事路線的轉變、紅軍長征對沿途各省的影響等成為理論界研究的重點。2017年8月1日,黨中央、中央軍委召開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理論界系統回顧了人民解放軍戰斗發展歷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從不同角度總結了歷史經驗。2020年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召開,掀起全國全軍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熱潮。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黨全軍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全面梳理和研究黨領導軍事工作、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過程和寶貴經驗的大潮方興未艾。
(二)專業研究主體的增加擴展了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廣度
十年來,關注和研究人民解放軍歷史的機構、人員數量急劇增加,達到了歷史高點。這些研究主體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專業研究機構。主要包括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等關于中共黨史、近代中國史、當代中國史的研究部門,中央黨校(行政學院)和各?。ㄊ校┪h校(行政學院)、黨史研究室,以及有關革命紀念場館、檔案部門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研究機構主要包括: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各軍種研究院黨史軍史研究中心(研究室)、各戰區政治工作部黨史軍史研究室。二是高等院校相關專業。主要是各高校關于中國近代史、現代史、中共黨史的專業院(系),軍隊院校的軍事思想、軍事歷史、黨史教研室。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數量快速增加。這些教學單位的研究課題、博(碩)士學位論文中,關于人民解放軍歷史的選題數量越來越多。三是群眾性學術團體。主要是經各級政府批準成立的八路軍研究會、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志愿軍研究會等一大批社會學術團體。另外,不少軍史愛好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也展現出了較高的水準。
(三)寬松學術環境的發展推進了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深度
十年來,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明顯加大了支持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力度,繼承紅色傳統、開發紅色資源、培植紅色文化。人民解放軍緊緊圍繞備戰打仗需求,部署重大研究任務,適度開放檔案資料,各項工作都注重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一是任務驅動明顯。中央軍委成立黨史軍史工作領導小組,對全軍黨史軍史工作進行籌劃和領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軍隊五年工作規劃、軍隊重大演訓活動,越來越重視軍史研究的價值,針對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問題部署長期、深入的研究計劃。軍事歷史研究成為國際軍事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人民解放軍成功舉辦了國際軍事歷史委員會第41屆年會,與一些國家軍事歷史研究機構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全國各地掀起開發利用紅色旅游資源的熱潮,大力助推地方國防教育、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改造、新建了一批革命紀念場館。各地黨史研究部門開展關于武裝起義、革命根據地軍事建設、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紅軍長征對各地影響等研究。二是研究范圍擴大。探索出新的發展路徑,呈現出多點位開花、多側面解析的熱烈局面。武器裝備史、軍隊衛生史、軍事制度史、軍事口述史等專門史研究范圍越來越廣,研究領域逐漸拓展。三是研究方法更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根本方法,研究總結中國革命戰爭指導、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一方面是拓展研究體系,把軍史放在黨史國史的大視野大背景下考察,深化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起源與發展、不同歷史條件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軍隊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的地位作用等宏觀問題。另一方面是開展微觀研究,以更新穎的角度、更細致的考證,強調個案的、人物的微觀研究,使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更加飽滿。還有部分研究者運用外國媒體資料、中國國民黨檔案,從第三者視角觀察分析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問題。
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主要學術觀點和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成果頗為豐富,難以枚舉,簡要梳理如下:
(一)關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軍史研究,突出黨創建和領導人民軍隊走出危機、走向成熟
一是關于黨領導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研究。理論界利用大量檔案資料,較為完整地描述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重要性認識的轉變,以及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歷史過程。
二是關于紅軍長征的勝利與影響的研究。主要是以黨史、社會史的視域研究紅軍長征問題,突出闡釋了黨在領導紅軍長征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廣泛研究了長征經過地黨、政、軍的互動和影響,更為飽滿地闡釋了長征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的論斷。關于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原因、長征中國共雙方軍事博弈等若干重要軍事問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揭示出中國革命形勢的復雜性及其對中國共產黨、紅軍提出的極高要求。另外,不少研究者對紅軍長征中的情報、宣傳、后勤補給等工作進行了梳理,多方位介紹了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因素。
(二)關于抗日戰爭時期的軍史研究,肩負著廓清真相、正本清源的重要任務
一是關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軍事上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作用貢獻。理論界充分利用數據、文獻、圖表等史料,闡釋中國的抗日戰爭長達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軍民是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主體力量。在這個主基調下,研究者從多個視角考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戰的組織實施與實際效果。
二是在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戰爭的軍事戰略指導與組織實施方面,理論界著重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軍事戰略指導,論證中國共產黨發揮“抗日救國的總參謀部”作用,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研究者梳理了黨內、軍內對抗戰初期軍事戰略問題的爭論,考察隨著戰爭發展、作戰實踐深入對作戰原則的認識轉變。
三是關于以八路軍與新四軍為主的敵后抗戰研究,呈現出多角度、多領域擴展的狀態,注重數據、史實的考證,著力于完整歷史過程的梳理。比如,扎實考證了八路軍在抗戰時期的戰績與傷亡、平型關戰役的戰果與損失、百團大戰的戰績、微觀戰場表現,深入分析了敵后戰場無線通信、糧彈供應等面臨的危機與應對過程,翔實梳理了軍隊政治工作、教育訓練、動員、兵工、裝備、文化等工作。
(三)關于解放戰爭時期的軍史研究,加強了戰略進攻階段的專題研究
一是關于黨對向全國進軍的戰略指導及“革命到底”精神研究。結合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的籌備、創建,理論界第一次將中共中央在香山的6個月當作黨的一個發展階段來研究,并且充分挖掘、深入研究了這段時期的革命歷史內涵。軍事方面的內容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黨中央、中央軍委在軍事上吹響向全國進軍的號角、指揮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全國性勝利的戰略指導、決策部署等。
二是對解放城市問題的專題研究。例如,解放戰爭后期城市解放問題研究、對新解放城市之軍事管制研究等。這些成果突出闡釋了如何接收、保護和管理新解放城市,闡明在新解放城市全面執行軍事管制任務,對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和發展生產,確保政權的順利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關于抗美援朝戰爭的研究,國際性較強、個體研究程度較深、爭議問題較多
一是出兵決策問題。對這一問題研究由來已久,已具備扎實的研究基礎,理論界近期利用新材料研究指出,雖然意識形態、外交壓力等因素對決策起到一定作用,但出兵決策的決定性因素是支援朝鮮人民反抗美國侵略,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姑涝瘧馉幨切轮袊诿媾R嚴重安全威脅的情況下,被迫發起的一場捍衛國家安全和尊嚴、捍衛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戰爭,體現了中國人民保衛和平、維護正義、抵抗侵略的決心和信心。
二是關于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意義。理論界將抗美援朝戰爭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縱深、放在全世界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格局中考量,賦予抗美援朝戰爭更為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三是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勝利的因素。主要是:正確的作戰指導,準確判斷形勢、作出未雨綢繆的準備,全面調整國防和軍隊建設布局,適時調整戰場指導方針;人民軍隊優良的素質,開展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激發出頑強的戰斗精神、高昂的戰斗士氣,創造性地開展近戰夜戰、坑道作業、打造鋼鐵運輸線,保證了戰場上打得贏、守得住、吃得飽;全國人民對戰爭的支援,有效保障了戰場勤務、兵員補充、糧秣給養等問題。
(五)關于和平建設時期的軍史研究
資料公開度低、業務性強,理論界的關注度并不高。實際上,和平建設時期的軍史研究難度頗高,在沒有戰爭檢驗的前提下,政策制度的落實效果難以評估,除了當事人評價、調查報告檔案外,需掌握相當長時期、極為系統化的資料,才能對軍事建設水平進行評估,進而梳理出歷史發展與轉折的內在脈絡。十年來,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尤其是問題研究欠缺,更多的是梳理一定時段內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的成就與經驗。比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強軍成就、軍事制度建設、體制編制調整、軍事理論研究、作風建設等。
(六)關于批駁歷史虛無主義問題
軍史研究領域,歷來是歷史虛無主義侵染的“重災區”。歷史虛無主義者以“學術創新”“檔案解密”等名義抓眼球、博關注,刻意放大一些個別現象,忽略人民軍隊歷史的主流與本質,以偏概全、脫離歷史實際,歪曲人民軍隊的光輝業績、光榮傳統,造成了不容忽視的惡劣影響。軍史研究與歷史虛無主義根本的區別在于,軍史研究重在總結經驗規律,挖掘歷史驅動現實的力量;歷史虛無主義恰恰相反,意圖通過否定歷史來否定現實。近年來,軍史研究工作加大了批駁歷史虛無主義的力度,同時,加強微觀研究、困境與挫折呈現,客觀展現斗爭環境的復雜、取得勝利的曲折,努力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得以滋生的不良環境。
關于抹黑英雄模范、人民解放軍將領等問題,人民解放軍軍史研究機構與宣傳、法律等有關部門協作,針對所謂“人體忍耐極限”“生理常識”“還原”細節等臆測性、簡單性判斷,予以有理有據的批駁,對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行為予以堅決打擊。針對長征“借道”“放水”說、敵后抗戰“放大戰果”說、抗美援朝戰爭決策“個人革命情懷”說等缺乏依據的片面評價,理論界撰寫了大量文章進行批駁,以正視聽。軍史研究機構在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等媒體推出專題欄目,梳理網絡流傳的歪曲抹黑黨史軍史信息,對紅軍長征路程不足二萬五千里、飛奪瀘定橋戰役不存在、敵后抗戰“游而不擊”等“觀點”進行了系統性澄清和批駁。
人民解放軍歷史研究的展望與思考
軍史研究工作在強國強軍實踐中舞臺廣闊、發揮作用明顯,但還不同程度存在成果質量參差不齊、研究隊伍素質不強、關注與回應現實不夠等問題。新時代的形勢任務,要求軍史研究工作實現新的突破與飛躍。
(一)進一步突出圍繞中心、服務現實的鮮明指向
歷史學科的價值,突出體現于其在時代發展的地位與作用之中。軍史研究的基本宗旨,在于通過分析歷史以把握規律,進而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和思路。這就要求軍史研究要緊緊圍繞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聚力備戰打仗,突出以史資戰,堅持把研究歷史與服務現實結合起來,把總結經驗與指導實踐結合起來,把咨詢資政與以史育人結合起來;要加強黨領導人民軍隊的精神傳承史研究,在大力研究偉大建黨精神的同時,深入研究總結人民軍隊用鮮血鑄就的建軍精神,深刻揭示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品格,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等,為賡續紅色血脈提供歷史源動力。
(二)加強與國史黨史研究的深度聯合融合
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的武裝力量,這就決定著黨史國史軍史是互相融合、互為促進的。將黨史國史軍史研究進行聯合融合,總結不同歷史條件下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有利于推動軍史研究的深入發展。
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拓展研究視野,改變純軍事視角,注重系統分析社會、經濟、外交、文化等對軍事工作的影響,如革命戰爭年代地方對軍隊作戰和建設的支持、經濟發展模式演變對軍事思維的影響、對外關系發展史中的軍事運籌策略等。二是建立聯合研究機制,改變任務分發、成果捏攏的粗放式合作,建立起相互委托、深化交流、合作研究的工作機制,不回避矛盾問題,合力研究尋找對策,如軍隊改革與社會經濟改革的關系、軍隊紅色基因的社會文化涵養等。
(三)進一步加強基礎性研究、實證化研究
創新是軍史研究持續的追求,也是難點。近些年來,軍史研究作品很難走向大眾,除了專業性強、可讀性弱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宏大敘事缺乏創新??茖W的宏觀研究,建立在微觀考證、嚴謹論證基礎之上。這就需要軍史研究大力加強基礎性研究,以科學理論指導史料編纂,以史料鉆研創新發展理論體系。在大型史料叢書編纂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共立項編纂109卷,約550冊、6億字,已出版210余冊。
每一代人都需要面對和書寫歷史。人民解放軍發展史是一部不斷求索的歷史,許多現實問題都能從歷史中找到成功的經驗和失誤的教訓。軍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軍事實踐。全局性政策制訂、重大軍事斗爭問題研判、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面臨著許多新老問題,需要廣大軍史研究者、愛好者做大量艱苦細致的考證、研究工作,還原歷史細節、總結有益經驗做法,看清楚走過的彎路、不避諱失誤的原因,以確保決策過程更加科學、措施落實更加高效。(陳傳剛 付雙龍 作者分別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