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實現現代化,如何實現現代化,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是近代以來擺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歷史之問、人民之問、國家之問、時代之問。經過百年艱辛探索和接續奮斗,中國共產黨給出的響亮答案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現代化理論和更好制度的探索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具有重要世界意義。
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貢獻
開辟了自主原創的現代化新道路。從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程看,西方國家率先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在此后的很長時間內,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被神化,后發現代化國家似乎只有走西方現代化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很多后發現代化國家正是按照西方化來推動現代化的,盡管在一定時期內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但最終難逃淪為西方國家附庸的厄運。如何打破現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話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心——外圍”依附體系,成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推動和實現現代化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中國共產黨遵循現代化建設的一般規律,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開拓創新,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世界奇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昭示著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后發現代化國家不能削足適履,需要在統籌兼顧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開辟了并聯式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一般認為,西方現代化是一種內生型現代化,按照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順序依次推進,因而形成了“串聯式”的發展道路。從這個維度看,單向度、分時段、漸次推進是西方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外生型現代化,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時空背景決定了中國不可能重復西方國家曾經走過的先工業化后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的“串聯式”發展道路,而是走出了一條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疊加的“并聯式”發展之路。這種“并聯式”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相互協調、互促共進之路,其顯著特征是以新型工業化帶動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以農業現代化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齊頭并進、協調發展?!安⒙撌健卑l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內生型現代化“串聯式”發展道路的超越,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推動和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開辟了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人類現代化肇始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往往伴隨著對外進行野蠻的侵略擴張和殖民掠奪,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給其他國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災難。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和我國的根本利益出發,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善于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勇于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在中國與世界的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中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辟了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這條新道路既推動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顯著提升,又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我國GDP總量已經超過11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提高到超過1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這一切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新道路,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侵略擴張和殖民掠奪的超越,為后發現代化國家貢獻了通過和平發展推動和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智慧。
為人類對現代化理論的探索作出了新貢獻
從資本與人本的辯證統一中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理論。西方現代化往往強化資本而弱化工人在推動現代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資本主義現代化普遍出現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貶值,以及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現象,致使資本主義現代化中頻頻出現各種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與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規范和引導資本的健康發展,發揮資本作為重要生產要素在推動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高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通過先富帶后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推動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處理好資本與人本的關系貢獻了中國智慧。
從政府與市場的辯證統一中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理論?;跉v史傳統、文化基因、政治制度等,西方現代化理論往往從人性本惡的先驗邏輯出發,認定政府是“必要的惡”,主張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提出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只承擔“守夜人”的角色,鼓吹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的主導作用。傳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片面強調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重要作用,而忽視乃至無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積極作用。中國式現代化在總結國內外推進現代化進程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原創性地提出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理論關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論,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推動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處理好“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關系貢獻了中國方案。
從生產與生態的辯證統一中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理論。工具理性和資本邏輯的宰制地位是西方推動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理論基礎。以理性和資本為主要內核構建的西方現代化理論的必然結果是人類中心主義,而人類中心主義又必然導致西方國家在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之間出現張力,“寂靜的春天”乃是西方現代化中未能處理好生產與生態關系的真實寫照?;仡櫸鞣浆F代化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先污染后治理是西方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處理生產與生態關系的共同邏輯。中國式現代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總結西方推進現代化過程中造成嚴重生態危機教訓的基礎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創造性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綠色發展理念,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推動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處理好生產與生態的關系貢獻了中國經驗。
從發展與安全的辯證統一中豐富了世界現代化理論。從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歷程看,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塑造了現代化的美好愿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大批亞非拉國家在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之后實現了民族獨立,并紛紛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但現代化的開啟并未使這些國家走上現代化的康莊大道,與之相反的是很多國家因此陷入社會動蕩和暴力沖突的漩渦?;诖?,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了“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的著名悖論。因此,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科學防范和有效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風險挑戰,是后發現代化國家推動和實現現代化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樹立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的理念,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統一起來,堅持發展與安全一體推進,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領域全過程,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推動和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貢獻了中國樣本。
為人類對更好制度的探索作出了新貢獻
為人類探索更好的民主制度貢獻了中國智慧。從現代化構成要素看,政治現代化是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專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變遷是人類政治現代化的前進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在推動政治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代議制等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和缺陷。在推動我國政治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以議行合一和民主集中制為基本原則,在借鑒國內外民主制度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將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人民民主與國家意志統一起來,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有效避免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三權分立”制度產生的相互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等弊端,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為人類探索更好的民主制度、推動政治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
為人類探索更好的政黨制度提供了中國方案。政黨是在人類從專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躍遷中逐步形成的。政黨政治既是人類步入政治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類實現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標尺。由于各種原因,西方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輪流坐莊的兩黨制或多黨制。與此不同,在推動政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一戰線學說為指導,在總結國內外政黨制度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民主參與與科學決策結合起來,構建了新型政黨關系,既避免了西方政黨制度下的政黨紛爭、互相傾軋所造成的政治動蕩和社會力量內耗的弊端,又解決了“一黨執政”缺乏監督的問題,是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為人類探索更好的政黨制度、推動政治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方案。
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經濟制度提供了全新選擇。從所有制形式看,西方內生型現代化國家無一不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根基建立現代經濟制度、推動經濟現代化的。我國則以公有制為基礎構建現代經濟制度,推動經濟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在總結西方資本主義私有制、蘇聯“一大二公”“純而又純”公有制、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推行全面私有化的教訓以及我國建立基本經濟制度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既不同于社會主義單一公有制,又迥異于資本主義私有化,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豐富發展,也是世界經濟制度的偉大創造,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經濟制度提供了全新選擇。
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經濟體制提供了中國樣本。從經濟體制看,為推動和實現經濟現代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用的是市場經濟,而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采用的是計劃經濟?;谶@樣的歷史和實踐,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人們普遍從制度屬性來認知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嚴重窄化了人類在探索和實現現代化進程中對更好經濟體制的探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深入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充分吸收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有益經驗基礎上,提出并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近30年的探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認識實現了新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破除了長期以來形成的“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束縛,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世界性難題,寫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是世界經濟體制的偉大創造,為人類探索更好的經濟體制貢獻了中國智慧。(劉武根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項目編號22ZDA02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