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
發表時間:2022-06-01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一重要論斷,這在實質上就是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刻回答在中國這樣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根本問題。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和基本特質。從中國特色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對當今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獨特創造和獨特貢獻。

  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民族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代化具有顯著差異,有著屬于自己的特點。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民族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不可能照搬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必然要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之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都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基,反映著中國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精神追求。正是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和獨特的基本國情造就了中國共產黨、造就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造就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悠久的文明歷史意味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歷史資源,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顯著優勢,也是與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最大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因為正視了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歷史任務和復雜格局,深入發掘了歷史文化資源和文明優勢,提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提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拓寬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國情要素的豐富內涵,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篇章。實踐證明,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條自己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不必也不可能步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后塵。

  以農業農村農民為根柢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現代化的另一個顯著不同,是以典型的農業農村農民為根柢的現代化。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典型特征,歷史漫長的農耕文明給中國共產黨留下的是一個基礎弱、底子薄、占世界近1/4人口的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毛澤東同志曾說:“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彼痔岢隽恕稗r業國變為工業國”“實現工業化”等目標和“農業社會化”的命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來說,通過社會主義道路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是最好的選擇,從而開創了新中國現代化建設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道路。

  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農業大國,在漫長歷史時期內農民都是國家人口的主體,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農民的狀況如何決定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在闡述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及未來歷史變遷中的城鄉關系時,馬克思認為城鄉融合、逐步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革命最重要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國在農業社會化的步驟上提出先搞合作化、再搞機械化,以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步驟相適應。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明確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提出了要實現包括農業現代化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經歷了深刻的制度變遷,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逐漸確立完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巨大飛躍,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農村社會穩定和諧,農村民生全面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已全面邁進小康社會。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建設取得的重要進展,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由于地理環境、農業資源稟賦、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不同,在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小農經濟形態條件下,我國走出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的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道路,顯然與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西方式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方案不同,城鎮化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和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一個“離不開”,再次強調了在中國全面現代化中農業農村的不可或缺。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的再一個顯著不同,就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客觀實際和基本國情,又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無可比擬的。人口規模巨大既是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巨大優勢,也是創造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大難題。在持續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發展進程中,我國很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多子多?!钡幕橛^念,在改革開放之前相當漫長的時間內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規模。一方面這種觀念與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基本國情密切相關,一個幅員遼闊的龐大農業國家需要充足的勞動力維持農業的生產生活,只有多生育才能維持家庭生計和鄉土社會,做到老有所依;另一方面與我國地域遼闊和封建王朝的應對戰事、繁榮發展、日常行政運作密切相關,封建朝廷出臺各種優惠措施千方百計鼓勵人口生育,充實國家人口數量。因此,從歷史上看,我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達14.1億人(不含港澳臺)。

  人口規模巨大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優勢和紅利,也是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代表著巨大需求、巨大市場和巨大人口紅利;另一方面這種巨大人口規模中農村人口占比非常大,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尤其突出,社會就業和民生保障壓力巨大。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發揮人口規模的巨大優勢,又要堅持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人”,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推進城鎮化,是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截至2020年末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超過60%。同時,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以經濟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發展,人口素質顯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斷增進,截至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4.4%,人均預期壽命達77.3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不僅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的歷史性超越,而且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絕無僅有的現代化,既是偉大壯舉,更是對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源于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現代化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還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是源于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現代化。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本是一個自然發展的歷史過程。世界進入近現代歷史以來,西歐、北美和亞洲的日本跨入現代化的門檻,盡管發展模式不盡相同,但都有著資本主義對外擴張、侵略殖民、強取豪奪的共同本質。當沉睡中的中華民族被西方列強的炮聲驚醒時,已經失去了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近代中國面臨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從鴉片戰爭爆發到新中國成立,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經過100余年的英勇奮斗,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艱辛探索,經過無數艱難困苦和流血犧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終于找到一條走符合中國特點和自身發展規律的、完成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兩大歷史任務的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長期不懈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與近代以來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特殊歷史背景和社會性質相聯系,有著自身運動、發展與變化的軌跡和規律,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群體主觀意志決定的結果。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為現代化建設創造必要的政治前提和經濟社會基礎,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和改革開放在實質上則是通過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我國的文化傳統、基本國情和具體實際出發,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寶貴品格和不懈追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著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環境和歷史條件,每一步發展都很難照搬已有的人類社會發展經驗,更不可能照搬西方式現代化的發展經驗,因而具有探索性、獨特性和獨創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開創出來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的根本不同,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開創出來的現代化。歷史證明: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以社會主義引領前進方向,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復興中國。從發展的歷程看,中國共產黨在歷經艱難困苦、不懈求索中找到了一條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精髓、精神特質緊密融合起來的道路,適應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發展需要,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成為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的重要原因,也是能夠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原因。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成功跨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雖然經歷了曲折,但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積累了寶貴歷史經驗,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基礎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完成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后,為完成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而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系統回答了在中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探索和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時代之問,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符合我國文化傳統、基本國情、時代潮流的現代化發展之路,是一條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戴木才 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2ZDA027)首席專家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鈺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