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結合”創新社區思政工作
發表時間:2020-01-14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城市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武漢市針對新時代社區建設要求,以社區黨建為統領,強化“四個結合”,創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載體,完善工作機制,社區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凝心聚力、促進發展的作用。

  一、以社區黨建為統領,強化黨的領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夯實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

  社區黨組織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社區居民群眾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參與者。武漢市認真探索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體系建設,形成了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化形態”,實現了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群眾二者之間的無縫結合。

  1.黨建引領構建工作網絡,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網格化。有人的地方,必有思想政治工作。武漢市依托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按照“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原則,構建全方位的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加強黨對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江岸區百步亭社區根據社區樓棟分布,科學將社區劃分為社區網格,建立網格黨支部,將網格內的所有黨員一并編入網格黨支部。選派有奉獻精神、群眾威信高的黨員擔任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黨支部書記帶領網格中的黨員骨干、先進分子等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直接解決網格中的矛盾問題,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入樓組、進家庭、到個人,無死角、無盲區。

  2.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群眾化。武漢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將滿足人的需求作為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的“初心初始初愿”。硚口區宗關街發展社區“一二三四”工作法架起“連心橋”:“一亮身份”,讓社區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在工作時間統一佩戴黨徽,公開姓名、職務和工作職責,簽訂亮身份承諾書,提高黨員干部為民辦事的效率;“二結對子”,每1位社區黨員干部結對幫扶3戶困難群眾家庭,定期到幫扶對象家中走訪了解其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三張卡片”,精心設計制作黨員聯系卡、服務信息卡和活動反饋卡,“三張卡片”實現了社區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零距離、心連心;“四項活動”,社區黨員干部自覺開展“管好一片綠地、關照一個門洞、辦好一件實事、交好一個朋友”活動,增強與居民群眾的感情。 “一二三四”工作法使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由“虛”變“實”,得到了群眾的真心擁護。

  3.弘揚新時代的志愿精神,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志愿化。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武漢市從整合資源、健全組織、壯大隊伍著手,努力把各類志愿者隊伍有效組織起來,形成覆蓋全市社區的志愿者服務網絡。青山區工人村青和居社區按照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新理念,探索開辦社會組織孵化器,培育“杜誠誠工作室”“毛明月工作室”“雄鷹藝術團”等社會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常態化活動,為獨居老人送餐、為社區群眾組織文藝演出、為盲人講電影等,以專業社工的專業服務,滿足居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真正實現用服務暖民心、聚力量。

  二、以教育引導為主渠道,強化陣地建設與宣傳教育相結合,豐富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武漢市注重“建陣地、用陣地、管陣地”,探索拓展社區“社會宣傳、網絡宣傳、群眾文化”等“三類陣地”功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傳播力”“感召力”不斷增強。

  1.拓展社會宣傳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組織好集中宣講活動,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講清楚、講明白,讓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蔽錆h市高度重視用“宣講”形式開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構建宣講大格局,細化宣講主體、客體和內容。一是認真組織領導干部帶頭講。市領導帶頭深入社區開展宣講,為社區居民貼心說理、解疑釋惑。二是組織“兩團十二隊”層層講。以市委講師團、百姓宣講團為主體,組建紅色物業大學生宣講隊、新青年下鄉宣講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生宣講隊等12支隊伍,形成“兩團十二隊”(2+12)宣講力量,推動宣講全覆蓋。三是組織“聽總書記的話”宣講隊特色講。由受到總書記視察青山區接見的黨員群眾代表13人,組成“聽總書記的話”特色宣講隊,深入社區開展巡回宣講,將面對面聆聽總書記講話的感受、認識、體會及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傳遞給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宣講讓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氣”、添“生氣”、聚“人氣”。

  2.拓展網絡宣傳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網上“傳播力”。網絡宣傳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信息量大、社會影響力強等特點,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武漢市依托互聯網平臺,打造社區網上群眾工作部,開展指尖上的思想政治工作,運用互聯網平臺實現上情下達、輿論引導、凝心聚力。漢陽區順應形勢發展需要,掛牌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通過整合網上服務職能,構建網上群眾工作平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為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快速的訴求處理服務,推進群眾訴求處理工作的綜合、高效運轉,走通走暢“群眾路線最后一公里”,營造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3.拓展群眾文化教育陣地,提高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群眾“感召力”。社區文化教育活動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法制教育,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途徑。武漢市把豐富社區文化活動作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引導和吸引居民在參與中潛移默化地凈化思想、陶冶心靈,營造向上向善的氛圍。江漢區拓展街道社區“鄰里”文化系列活動,讓“鄰里文化”由“盆景”變“花園”。街道社區相繼組織開展了“鄰里情”院落文化節、“鄰里心連心”牽手宴、“鄰里”粽飄香等系列“鄰里”文化活動,洋溢著濃濃的溫情、親情和友情。

  三、以社區服務為抓手,強化辦實事與凝心聚力相結合,增強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

  社區服務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最生動、最具體的體現。武漢市通過健全社區服務網絡,創新社區服務方式,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提高了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拉近了黨和居民群眾的距離,密切了黨和居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1.構建“線上線下”的服務網絡,社區服務便民化。隨時隨地、及時快捷地解決社區居民群眾的思想問題、困難問題,是新形勢下改進和創新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要求。武漢市積極構建“線上線下”服務網絡。把雪中送炭、急人之困作為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通過建立線上線下服務機制,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武昌區建立 “社區黨建網+社區微博+社區微信+社區QQ群+熱線電話”為一體的網絡服務平臺,安排專人及時公布和受理服務事項,集成包括政務服務、志愿團隊、微心愿認領等在內的50余項服務功能,形成了在線呼叫同一平臺、發現問題同一時間、解決問題同一現場的在線服務網絡,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實現了服務居民群眾“零盲點”“不斷線”。

  2.創新“以人為本”的服務方式,社區服務利民化。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為群眾辦實事之中,體現了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為做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打下了牢固的群眾基礎。武漢市積極創新社區服務方式,大膽改進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青山區“好樣的工作隊”沉到基層,立起服務標桿。全區66家職能部門服務項目劃分為城建環保、法治維穩、民生保障和公益服務四大類別,組織全體在職黨員干部成立“好樣的工作隊”,堅持問題導向,結合部門職責和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群眾訴求集中的社區(村)為重點,職能下沉、資源下沉、服務下沉、力量下沉,助老、助殘、助困、助農,為街道、社區和廣大居民群眾提供服務。

  3.強化“多元共建”的服務功能,社區服務全域化。建立服務主體多元、服務功能完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高效的社區服務體系,是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要求。武漢市建立健全了政府統一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積極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及殘聯、老齡、慈善等組織參與社區服務。支持社區居委會組織社區成員開展自助和互助服務,為居家的孤老、體弱多病和身邊無子女老人提供各種應急服務,為優撫對象、殘疾人及特困群體緩解生活困難提供服務。支持和鼓勵社區居民成立形式多樣的慈善組織、群眾性文體組織、科普組織和為老年人、殘疾人、困難群眾提供生活服務的組織,使社區居民在參與各種活動中,實現自我服務、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四、以建設幸福社區為落腳點,強化建章立制與社區治理相結合,確保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化

  做好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共建共享和諧、幸福、美好的社區生活。武漢市通過建立共建共享、法規約束、文明創建等長效機制,深入推進社區居民的自治、法治、德治建設,深入推動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化發展。

  1、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推進社區自治建設。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引導群眾參與國家和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武漢市注重社區事務的共治,最大限度地調動社區各方面的力量,平等、積極、有序地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一是建立社區矛盾化解機制,構建矛盾化解工作網絡,通過征集群眾好建議等項目,傾聽民聲、吸納民智、凝聚民心,形成便捷通暢的多元化訴求表達網絡。二是建立居民群眾利益保護機制,對居民群眾的教育、醫療、拆遷、棚戶區改造等涉及百姓利益、群眾意見比較集中、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先聽居民群眾怎么說,再定怎么做。三是建立社區重大事項溝通協商機制,鼓勵群眾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來,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辦;社區重大決策都要舉行聽證會,開門決策、開門納諫、開門評估,推動變社區居民群眾的被動介入為主動參與,從而促進居民群眾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法規約束機制,推進社區法治建設。強化社區居民法治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武漢市高度重視社區法治建設,完善強化社區法制宣傳教育服務機制。依托社區事務工作站設立了社區法律服務工作接待聯絡點,開設婦女維權、法規宣傳等法律宣傳角。定期組織法律志愿者和法律專業人員進入社區,開展法律咨詢、法制教育、民事調解、安置幫教等工作。定期以社區市民學校為基地,講解國家新頒布的法律法規、法律常識、禁毒知識等,為居民群眾提供了學習法律的場所。設立社區法制宣傳專欄,定期將國家新出臺的,與社區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婦女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物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針對性地載入專欄,教育社區居民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法律素質。

  3、建立文明創建機制,推進社區居民德治建設。社區思想道德建設是推動城市文明進步,提升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推進器。武漢市高度重視社區德治建設。一是建立以規立德機制。持續在社區開展“兩學一做”活動,用黨章規范黨員的言行。二是建立以評樹德機制。大力選樹宣傳身邊的先進典型,樹立道德標桿,引領社區居民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三是建立以教育德機制。充分利用宣講、故事會、座談會、匯報會等宣教活動,筑牢思想根基、弘揚奮斗精神、打造道德高地、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強大的正能量。四是建立以文養德機制。大力組織全民讀書活動,促進居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營造人人讀書、終身讀書、讀書受益的文明風尚。五是建立以測促德機制。將思想道德作為文明社區創建的重要內容,采取抽查形式,每季度進行一次測評,極大促進了社區居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湖北省武漢市委宣傳部宣教處)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小偉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