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廉德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回歸,是增強高校廉德教育實效性、培育具有廉潔美德品質時代新人的必然趨勢。長期以來,大學生廉德教育實效性缺乏的狀況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之一,其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廉德教育存在與日常生活相脫節的困境。脫離日常生活,就是指大學生廉德教育遠離與大學生休戚相關的現實生活過程,僅強調“高大上”的理論灌輸、知識傳導,不注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揮。對此,需要以日常生活為背景和立足點,在生活中尋找契機,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內容上要貼近大學生生活需求,在形式和方法上要切實以大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著力點,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受到教育。
實踐教學: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體系的完善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并不是單靠理論灌輸就能夠實現的,這些都離不開實踐教學。因為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理論和提升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廉德教育的主渠道,而如何切實將廉德教育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全過程是關鍵。首先,要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梢圆捎谩把芯啃詫W習”這種實踐教學新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廉德教育主題討論、辯論、演講、情景模擬等;在課堂外進行校園調研、社會調查、生活體驗;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線上廉德教育主題學習、互動,線下的主題微視頻、微電影的錄制和傳播。其次,要注重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避免流于形式。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組織、認真規劃、有效執行,彰顯出高校廉德教育課程的獨特魅力與吸引力,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是實現大學生廉德教育生活化的首要之舉。
教育協同:強化高校廉德教育生活化的滲透力
教育協同是指圍繞教育目標,有效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與教育力量,通過多主體、多因素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協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實現集約化的協同教育效果。要實現高校廉德教育生活化就需推動教育協同,要協同好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力量,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協同營造好家庭廉德文化、校園廉德文化、網絡廉德文化、社會廉德文化等,實現以文化人;要協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廉德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與高校廉德教育有機融合,為增強廉德教育實效性提供不竭動力。
平臺搭建:調動大學生生活體驗的積極性
加強平臺搭建,可以為強化高校廉德教育,調動大學生生活體驗的積極性創造機遇。大學生廉德教育是一種需要以行動為結果的教育,僅僅強調非日常生活領域的理論灌輸,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另外,廉德教育體驗并不是孤立地舉行一兩次活動,而應該是一項可持續的、常態化的、彼此關聯的系列活動,因此,平臺的搭建就成了關鍵之舉。高校要定期舉行大學生廉德教育主題講座、主題宣講、主題征文、主題晚會等。大學生也可以借助學生社團等平臺,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組織參與社會志愿活動、社會公益活動,通過具體的平臺活動參與、實踐體驗來培育學生的感恩意識、廉德觀念,使大學生群體不僅“懂廉”“知廉”,更能自覺、主動、真誠地“行廉”。
善用網絡:推進廉德教育落細落小落實
當前的高校大學生多為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各種新媒體成了他們生活、學習的重要媒介。對于正處在價值觀培塑期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如何有效借助網絡等新媒體,推進廉德教育落細、落小、落實,筑牢新生代群體的“廉德”“廉潔”觀念是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具有吸引力的新式教學實踐,通過比較熱門的“微課”“慕課”等,加強廉德教育課程的吸引力;教師通過QQ群、微博、微信平臺等建立與學生的日?;?、交流渠道,積極轉發廉德方面的好人好事、善行義舉,實現榜樣的帶動效應,例如教師在新媒體平臺積極轉發《好人365》等善行善舉事跡,讓“善行天天有,好人天天見,事跡天天傳”,助推廉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他山之石:借鑒西方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經驗
西方國家雖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但也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素質教育”等課程,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有益成果,并結合我國高校廉德教育具體情況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他山之石”的“洋為中用”。國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實踐重視“知行合一”,強調道德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的“體驗感”,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校外活動都是他們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場域?!敖逃瓷睢薄皩W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受到許多國家學者的推崇和借鑒。這種生活化的實踐探索經驗,對推進我國高校廉德教育向日常生活的回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作者:龍獻忠 趙優平 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