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弘揚工匠精神,使之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戰略、行為和意志。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大眾化交通工具,順應時代要求,傳承弘揚工匠精神是其應有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一、回溯鐵路發展歷程,探尋工匠文化基因
鐵路工匠精神的發源。鐵路工匠精神是隨著中國鐵路的艱難起步而生發的。1909年,由詹天佑帶領中國工程隊自主勘測、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建成通車,秉承著“敬業堅守、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的詹天佑精神,工匠基因也悄然在中國鐵路深深扎根。
鐵路工匠精神融入紅色革命基因??谷諔馉巹倮?,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鐵路局——哈爾濱鐵路局于1946年建立,并于當年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死機復活”運動,傳承鑄就的“報效祖國、忠于職守、艱苦奮斗、永當先鋒”的毛澤東號精神,也成了鐵路最寶貴、最重要的工匠文化基因。
鐵路工匠精神踏著改革春風煥發新活力。改革開放以來,秉承著工匠精神,鐵路加快建設發展步伐。1985年,筑路大軍發揚“吃苦奉獻,爭創一流”精神,建成中國第一條重載鐵路——大秦鐵路;2006年,以“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精神,修筑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青藏鐵路;1997年至2007年,在實施的多次鐵路提速工程中,實現了鐵路最高時速從140公里到250公里的飛躍。
鐵路工匠精神隨著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引領中國進入高鐵時代。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作為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京津標準”。隨后幾年里,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京滬高鐵,世界上第一條高寒地區的哈大高鐵,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相繼開通運營,讓中國高鐵成了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鐵路工匠精神進入新時代迎來中國鐵路高質量發展。從“四縱四橫”高鐵網絡提前建成運營,到“八縱八橫”的有序建設實施,從復興號的投入運營到350km/h的達速運營,再到京張高鐵、京雄城際等智能鐵路的建設實施,在新時代,伴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和工匠精神的接力傳承,中國鐵路展現出享譽世界的中國速度、中國智慧、中國創造和中國標準,已然成為領跑世界的“火車頭”。
回顧我國鐵路的發展歷程,鐵路工匠精神始終緊緊相隨,工匠文化基因早已沁入骨髓,在鐵路改革發展的各個時期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已經成為激勵鐵路人奮力前行的核心動力。
二、鐵路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
“忠誠擔當、興路強國”的家國情懷。就是帶著強烈的愛黨、愛國、愛路情懷,將本職崗位作為振興鐵路、報效祖國的大舞臺,把個人前途追求與矢志不移的鐵路夢、強國夢緊密相連,凝聚起全部智慧力量,勇擔時代使命,獻身鐵路事業,奉獻偉大祖國。
“敬畏安全、高度負責”的責任意識。就是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時刻保持對安全工作如坐針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機感、責任感和敬畏感,本著對黨負責、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把確保鐵路安全作為政治紅線和職業底線。
“與時俱進、突破創新”的“精”業態度。就是時刻以專業的視角、專注的態度,對專業領域始終保持永不滿足、永不懈怠的高度熱情,依靠豐富的實踐和不懈的探索,不斷尋求工作的突破創新,推動一系列工藝革新和技術攻堅,始終走在鐵路改革發展前列。
“嚴謹細實、精益求精”的品質追求。就是始終追求卓越和極致,在鐵路運營維護、設備維修保養、產品設計制造上,自覺踐行高標準、精細化的工作理念,在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的把控和標準執行上千錘百煉、精益求精。
“注重細節、始終如一”的服務品質。就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鐵路為人民”的莊嚴承諾,落實到每天對每個人的服務之中,持之以恒地將簡單、平凡的小事做到極致。
“堅守執著、敬業奉獻”的道德素養。就是把工作作為事業來追求,心無旁騖,淡泊名利,數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智慧力量和心血全部貢獻到工作崗位上,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三、工匠精神傳承弘揚的具體做法
典型引領。歷來重視工匠典型的選樹和培育,全路每年開展“鐵路工匠”“技術能手”“安全功臣”“服務明星”等評選推薦活動。呼和浩特局集團公司注重在各個專業領域培育工匠典型,在站車服務、科技創新、堅守傳承等領域培育了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呼和浩特站孫奇,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呼和浩特焊軌段郭晉龍,堅守山區鐵路、連續安全生產70年的福生莊養路工區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中國中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建立良好的培育機制,在不足2000人的公司中,共培養出4名國家級、20名省部級、39名地廳級勞模、技能大師和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在公司形成了完整的工匠典型梯次結構。
氛圍熏陶。注重營造傳承弘揚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引導干部職工持續增進理性認識和感情認同,形成學習踐行的高度自覺。北京局集團公司將“報效祖國、忠于職守、艱苦奮斗、永當先鋒”的“毛澤東號”精神確立為企業精神,綜合運用融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弘揚,切實將這一工匠文化精神深植心中。西安局集團公司把巴山文化特別是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作為“傳家寶”,通過與時俱進的總結、提煉、宣傳和滲透,使之成了全路乃至全國的精神富礦和文化品牌。
政策激勵。積極優化工匠精神培育機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工匠精神引領、工匠人才培育的制度,推動傳承弘揚工匠精神常態化、長效化。國鐵集團加強頂層設計、政策引導,鐵路局集團公司發揮主體作用,細化并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激勵政策,基層站段抓好制度落實,形成了上下貫通、順暢高效的工匠培育、人才晉升通道,構建了以“鐵路工匠”為引領,以首席技師為核心,以技師、高級技師為骨干的技能人才隊伍。
平臺創新。全面加強培育平臺建設和創新,在硬件方面建立了全路綜合性、功能完善、引領前沿技術的技能培訓基地平臺,在軟件方面以促使不同類型人才最大化發揮潛能、實現價值為方向,為工匠型人才培育提供良好環境和土壤。通過重點支持鐵路技能大師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室和職工實訓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職工培養規劃、技術比武、崗位練兵、導師帶徒等平臺作用,為培養、造就、選樹工匠型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環境支持。
四、傳承弘揚鐵路工匠精神的作用和成效
激發了實現中國夢、鐵路夢的宏大力量。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鐵路人在工匠精神的激勵和感召下,苦干、實干、巧干、拼命干,走過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一個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鐵路行業大力傳承和弘揚鐵路工匠精神,忠實履行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歷史使命,必將為實現中國夢和鐵路夢做出更大貢獻。
促進了中國鐵路實現由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轉變。在工匠精神特別是創新創造精神的孕育和發展過程中,鐵路人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鐵路建設、改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管理、裝備和人才支撐,實現了中國鐵路由跟跑、并跑向領跑的華麗轉身,高高樹起了中外鐵路史上的新標桿。
鍛造了一支過硬的鐵路人才隊伍。在傳承弘揚鐵路工匠精神過程中,通過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選樹的制度機制,打造“鐵路工匠”“鐵路榜樣”等工匠文化品牌,使鐵路工匠、技術精英、青年人才大量涌現、層出不窮,培養和鍛造了一支復合型、創新型、專家型、實干型的過硬人才隊伍,為鐵路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智能鐵路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拓展了鐵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鐵路對工匠精神的堅守和執著,既是鐵路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又是鐵路思想政治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題中之義。在新時代,鐵路工匠精神在不同工種、不同崗位,面對不同任務、不同要求,又具象為“毛澤東號”精神、高速鐵路精神、重載鐵路精神、高原鐵路精神、高寒鐵路精神等。這些又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鐵路工匠精神和鐵路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并將繼續伴隨著時代進步和鐵路改革發展不斷結出新的碩果。
五、思考與啟示
宣傳滲透:培育踐行工匠精神的思想觀念。在對工匠的認識上,要破除神秘感和距離感,轉變對工匠型人才“高大全”“多面手”的認識,凡是有一技之長、在崗位上做出突出業績的干部職工皆可成為工匠;在對工匠的宣傳上,要注重把眾多一線工匠的亮點匯聚起來,既全面系統又特色鮮明地把工匠本色展示出來,讓干部職工可親可感,增強人人學習工匠、立志成為工匠的信心和動力。
齊心協力:整合培育工匠精神的資源力量。圍繞工匠精神傳承培育,要建立完善多部門協調聯動、密切配合的運行機制,明確部門職責,落實考核督辦制度,將傳承弘揚鐵路工匠精神植入企業管理體系;要堅持依靠職工群眾,把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作為關懷職工、服務職工、助力職工成長成才的務實之舉,吸引廣大職工自覺主動參與進來、共建共享,使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落實落地。
注重方式:喚醒傳統意義上的師徒關系。在師傅選擇上要重點選擇工程師、技師、教師“三師型”人才,讓師傅既會研究,又會實踐,更要會教授;在師徒“傳幫帶”中,既要傳技能、幫安全、帶實操,更要傳精神、幫思想、帶作風;在師徒關系上,要避免行政指令性方式,注重培養師徒感情,形成長期的、穩定的、更有價值意義的師徒關系。
植根文化:增強工匠精神的厚重感和文化“軟實力”。要把工匠精神納入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挖掘各層級、各系統的工匠文化底蘊,增強工匠精神的個性化和厚重感。同時,積極總結鐵路工匠精神傳承培育的一般規律和實踐經驗,通過持續的理念滲透、制度激勵、素質培育、典型引領和環境支持,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體制機制和習慣養成,讓工匠精神在全路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中國鐵路政研會聯合課題組 執筆人:孫生會 徐剛 穆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