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谷文昌同志帶領東山縣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重視生態、保護環境的精神至今依然富有強烈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認真挖掘谷文昌精神中蘊含的保護環境、發展生產的深刻思想內涵,對于山區縣統籌落實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任務,探索出一條與新常態相適應、富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谷文昌精神的“綠色政績觀”,提高綠色發展的思想認識
“人生一粒種,漫山木麻黃?!惫任牟局卫盹L沙、植樹造林,并不是為了政績而政績,根本目的是圓東山人民的“綠色”夢,推動東山的發展。今天,我們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過程中更要學習和弘揚谷文昌精神,把生態保護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樹立綠色政績觀,既看顯績又看潛績,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片面追求GDP增長速度,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GDP的增長,切實把生態保護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谷文昌精神激勵引領著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敢于擔當的氣魄,堅定扛起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責任。
一要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信念。生態保護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學習谷文昌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為民高擎一把傘,為民敢扛一片天”的理想信念,敢于主動擔當,勇于破解難題。要準確把握大勢,明確發展方向,不圖虛名、不務虛功,不急于求成,不做表面文章,要把優勢做足、把特色做強、把短板補上的工作,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工作,切實走“生產發展”與“生活富?!薄吧鷳B優美”三者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要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信念,不能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隨意占用耕地、過度采伐林木;不能為了一點稅收,對資源濫采濫挖,甚至過度開采。要科學規劃并嚴格管控采礦點、采砂點、取土點,堅決遏制亂采濫挖現象,切實抓好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重點生態區位的生態修復工作,把美好家園奉獻給人民群眾,把綠水青山留給子孫后代。
二要發揚“建功必須有我”的責任擔當。谷文昌同志常說:“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敢于實事求是,為人民負責?!泵鎸毫吞魬?,要學習谷文昌同志義不容辭肩負起發展責任,站位全局,超前謀劃,以“建功必須有我”的責任擔當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要事,善于做追問題、解難題的實事好事,做到謀事有責、干事盡責。生態保護與發展這項工作只能進不能退、只能贏不能輸。因此,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達目的不罷休,發揚“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風,鉚足抓生態保護的勁頭,提高經濟發展的能力,凝聚正能量,牢固樹立抓生態就是抓發展的意識。要依托山區縣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林、竹等富民產業,致力保障改善民生,著力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要堅持“久久為功”的實干作風。要自覺向谷文昌同志看齊,摒棄“花架子”和表面文章,以求真務實的作風,以“釘釘子”的精神,圍繞既定思路和目標,全力以赴干事創業。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要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切實以擔當促發展,以實干創實績。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強化“兩個責任”,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抓手,深化作風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隊伍,凝聚起全心全力推動發展的正能量,以實實在在的業績造福一方百姓。
二、善用谷文昌精神的“綠色生態觀”,增強綠色發展的理念思維
谷文昌同志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所以他致力造林綠化、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系統,建立了由領導干部、林業技術員、老農三結合的試驗小組等領導機制、政策機制和工作機制,促進形成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為東山之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推動綠色發展,既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優勢,加快經濟發展,切實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又要切實保護好源頭生態環境,增強綠色發展的理念思維,完成“養一方水土”和“富一方百姓”的雙重任務,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一要在經濟發展理念中體現“綠色生態觀”。優質的生態環境是福建發展的生命線,地處閩南腹地的華安縣,是漳州、廈門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其水質達國家一類標準,大氣環境優于國家一級標準,森林覆蓋率達72.42%,為閩南地區乃至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像華安縣這樣的山區縣,要鞏固良好生態建設已經取得的成果,需要大力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切實提高干部群眾對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誰破壞了都不能答應。在加快發展進程中,無論發展什么產業,無論進行何種建設項目,都要守住生態保護這條紅線,始終保護好生態環境。只有這樣,發展才是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更有動力、更有后勁。
二要在宜居環境建設中體現“綠色生態觀”。打造優美的自然環境、繁榮的經濟環境、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建設宜居城鄉的必然要求。山區縣在建設發展中,要堅持城鄉統籌,強化規劃引領,提升建設品位,著力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要嚴格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分布規劃,嚴把“保護”和“開發”的界限,堅決把該保護的保護好,同時利用好紅線之外的發展空間,使生態好底子實現多樣化發展,讓老百姓能“走進綠色”,而不再是“望綠興嘆”。要切實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加大農村綜合整治工作力度,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堅決依法予以追究。
三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體現“綠色生態觀”。建設新福建,要強化產業支撐,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山區縣的發展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同樣不是山區縣的發展追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有機結合的最佳切入點,是解決兩者相互矛盾的有效抓手和途徑,所以轉方式、調結構至關重要。山區縣要堅持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強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理念,更加自覺地培育和壯大生態環保、經濟高效、能夠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著力推動“生態+”發展,通過實施“生態+產業、+文化、+旅游、+民生、+城建”等等,使結構調整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同步發展,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發揮谷文昌精神的“綠色發展觀”,把握綠色發展的路徑支撐
谷文昌同志深刻認識到有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就有什么樣的發展效果,堅持從東山島實際出發,從改變生態面貌入手,將產業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致力于打基礎、謀長遠,因地制宜,倡導遍植木麻黃和果樹林,做到治風沙、發展林業和果業相結合。同時,大力興建基礎設施,興修水利保生產,使東山走上了一條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今天,學習谷文昌同志的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要著重解決好發展的問題,著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向綠色生態要市場、要效益、要品牌,加快構建獨具特色的綠色體系,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努力走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
一要加快構建綠色經濟體系。要把集群發展生態農業、綠色制造業、旅游服務業等產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倡導農業綠色生產,突出抓好品種、品質、品牌,大力發展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著力穩面積、提品質、深加工、增效益,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切實管住舌尖上的安全,讓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積極推進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線上線下相互結合,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在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方面,推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生態鏈向循環再生,加快發展綠色制造業,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主導產業和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明確限制和禁止產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改造升級,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同時,要引導現有企業加大技術改造,進行工藝流程再造、設備更新換代、技術和產品升級,穩妥推進“機器換工”,推動企業提質增效,提升企業競爭力。此外,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要求高、可持續性強的特點,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先導產業。山區縣應依托良好生態優勢,積極完善旅游配套,精心培育生態旅游品牌,推進生態休閑旅游開發建設。
二要積極推行低碳生產模式。把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引擎,深入實施節能降耗。特別是在工業建設方面,可通過設立工業區、經濟開發區的形式,將限制開發區域的建設項目遷入,從而為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合理發展適宜性產業騰出國土空間,以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也使企業和項目在人流、物流、信息流供給上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工業區、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發展要摒棄“拼資源、拼環境、拼地價”的傳統發展方式,轉變為比轉型升級、比幫辦服務、比產業集聚、比經濟效益、比專業招商。
三要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發展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新詮釋,綠色生活方式是綠色發展重要的實踐途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倡導和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是順應時代發展、促進經濟轉型之需,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生態文化建設和中華文明傳承的必然選擇。要加強政府與企業、社會團體之間協商合作,建立宣傳教育聯動機制,開展以綠色生活為主題的浸入式、互動式教育,大力培育崇尚勤儉節約、綠色環保的社會風尚,喚起大眾的社會責任意識,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保護環境成為一種自覺,共同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和普及,讓綠色生活成為一種習慣。(作者:覃軼珊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