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重慶直轄和城鄉一體發展的快速推進,農村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城鄉工業向園區集中的速度越來越快,離開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向往田園生活的市民也越來越多,對“鄉愁”的眷戀和周末近郊文化休閑的需求日趨強烈;新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多,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愿望。
針對上述情況,重慶市巴南區提出推動宣傳教育“四堂互映”活動,即立足“茶堂”抓滲透、立足“課堂”抓教育、立足“廳堂”抓養成、立足“草堂”抓融入。首先在接龍鎮開展試點活動,效果非常明顯。試點結束,正趕上中央領導提出“基層工作加強年”的要求。為將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巴南區委、區政府在全區全面開展“四堂互映”建設“大善巴南”工作項目。
百姓茶堂:以茶道品味家國事
注重結合鄉俗,以鎮街茶館、廣場茶座、咖啡館,以及百姓納涼點、小區文化長廊、農家文化大院等為陣地,通過文化再次包裝,幫助提檔升級,建成時事、文化、分享三類百姓茶堂,以促進鄰里交心、干群交心為立足點,將形勢政策融入自我教育,以“交流·分享”為主要形式,通過講天下大事、聊社會熱事、擺百姓家事、說身邊瑣事、解百姓難事,達到“聽民意、解民情、惠民生”的目的。
一是品茶話夢體味人生。利用農閑時節、農村趕集、傳統節日等,以小鎮茶館、社區廣場等為平臺,設立品茶讀報室,由“百姓名嘴”定期主持“百姓書場”,開展“說說唱唱百姓樂”茶話會,讓村居百姓在品茶休閑的同時又了解民生政策、時事熱點。同時,通過品香茶、院壩會、擺龍門陣等方式開展“共話夢想”群眾性討論活動500余次,形成了豐盛鎮十全堂、仁壽茶館、接龍鎮黃桷公園、自力村文化大院、魚洞兩岸咖啡館等極具人氣的品牌茶堂。
二是以茶為媒濃情暖心。鼓勵鄰里之間互相串門喝茶聊天,倡導鄰里相識相知、相助相親的社會新風尚,開展“相鄰屋檐下”鄰里茶話會、愛心幫扶等活動,組織6000余名志愿者及社工結對26800余名特殊、重點人群,提供困難救助、權益維護、義診義檢、過集體生日、干農活等活動380余場次。
三是百姓沙龍共促和諧。舉辦“百姓茶堂之我的誠信友善觀”“百姓品茶示家禮”“鄰里長輩談惜?!薄鞍傩詹杼梦乃噮R”等百姓沙龍600余次。通過活動,全區成功調解糾紛2200余件,刑事和治安案件較去年減少69件,其中花溪街道紅光社區由過去的信訪“火藥桶”成為市級文明村。
夢想課堂:以夢想激勵人生志
將市民學校、科普大學、國防教育基地等現有的15個基層宣教平臺進行整合,整體納入“夢想課堂”建設,分類建成社區課堂、公開課堂、流動課堂、網上課堂四類夢想課堂,以引領廣大干部群眾筑夢為立足點,將理想信念融入社區教育,以“傳授·學習”為主要形式,向社區居民講人生理想、做事道理、科學真理、社會心理,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明道理、長知識、強本領”。
一方面,開發精品課程,增強教育感染力。圍繞人生理想、做事道理、科學真理、社會心理四大板塊,精心開設時事、勵志、法制、科普、創業就業、文化藝術等18個專題,開發精品課程220次,較好地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創新組織方式,增強課堂吸引力。注重課程組織的系統性,組織“夢想沙龍”等系列主題課程,激發參與興趣。注重時間安排的靈活性,寒暑假及放學時間安排適合青少年課程,周一至周五安排適合中老年人、待業人員、全職媽媽課程,周六、周日、夜晚安排適合上班族課程。注重課程活動的延伸性,巴南區文化館承辦的夢想公開課堂根據聽眾需求,延伸開辦了“夢想劇場”“夢想錄音棚”“夢想藝術團”,幫助普通群眾實現音樂夢、藝術夢、明星夢。
家庭廳堂:以家風孕育孝善情
堅持以家庭為單元,倡導廣大家庭開展“掛家訓匾”“建幸福合影墻”“制親情留言牌”“記家庭議事冊”“定家規分工表”“建家庭讀書角”等“六個一”的家庭文化建設,以正家風、興家教為立足點,將主流價值融入家庭教育,以“傳承·養成”為主要形式,引導社區家庭議家風、立家訓、傳家禮,大力推進以“正家風、淳民風、促政風”為要義的家風家教建設。
一是言傳身教“議家風”。面向全區發出傳承“文明、勤廉、簡樸”好家風倡議書15萬份,宣講家庭文化知識2000余次,營造濃厚的重家風氛圍。開展“和睦友善、惜福感恩”壩壩龍門陣、“全民議家風”“鄰里節”系列活動200余場次。
二是總結提煉“立家訓”。發動全區家庭開展“我愛我家”立家訓活動,通過尋根讀家譜、老少談家教、全家立家訓等對祖上傳承的家訓進行梳理傳承,幫助全區8萬余個家庭整理確立了家訓。涌現出“立身勤為本、百善孝為先”(豐盛鎮蔡氏家訓)“勤儉、謙和、睦族、理家、信義”(接龍鎮廖氏家訓)等一批優秀家訓,并通過政府網站、短信平臺、善行義舉榜等形式進行了展示。
三是身體力行“傳家禮”。開展廉潔家風進萬家、集體成人禮、滿旬老人拜壽禮等各類“傳家禮”活動150余次,其中接龍鎮創新開展了年滿18周歲居民加冠加笄儀式,豐盛鎮探索舉辦“坐孝善轎、拍全家?!钡茸鄱Y。同時,整理創作長幼、夫妻、鄰里、灑掃、稱謂、餐桌、持家、應對、待客、祭祖等“家禮十循”,設計創作家禮系列動漫故事,并納入全區各中小學校的校本教材。
農家草堂:以鄉土耕耘感恩心
堅持以農家樂、休閑山莊、現代農業產業基地、特色旅游景點等為陣地,建成惜福農場、感恩牧場、和諧草場、文化廣場四類農家草堂,以喚醒鄉愁、留住鄉愁為立足點,將感恩惜福融入自然教育,以“互動·體驗”為主要形式,組織農耕體驗、拓展訓練、實踐采風、動植物認領活動,以期達到“傳文化、近自然、悟生命”的目的。
一是住農家,體驗懂福。巴南區依托全區100余個家庭農場、特色旅游項目,開展親子體驗活動、戶外主題拓展訓練活動360余場次。其中雙河口羊鹿山常青國際養生園開展的采茶、種菜體驗活動,姜家鎮農家院壩開展的“推磨做豆花”和“打糍粑”體驗活動,均深受廣大市民喜愛。
二是進農村,節用惜福。緊盯重點人群,組織1000名大中小學生開展“我的夢想”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動植物認領、建立實踐實習基地,推動參與式和服務式鄉村體驗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感受自然生態的魅力,體驗勞動的艱辛,領悟惜福的珍貴。
三是下農田,感恩種福。創新“互聯網+”工作方式,設立“小米粒兒”示范田,開展插秧、扎稻草人、施肥、除草等線下、線上活動,150個家庭、500多名志愿者及網絡“大V”參與活動,被網絡點贊4000余條次。開展“走進萬畝良田、體驗豐收喜悅”等農耕體驗活動220余次,吸引6萬余名市民參與體驗傳統農耕文化。
目前,全區建成百姓茶堂、夢想課堂、家庭廳堂、農家草堂共524個,打造區級示范點82個,共開展活動3800余場次,受眾人數近50萬人次。通過“四堂互映”活動的開展,全區形成了主體互動、載體策動、形式生動、資源流動“四輪驅動”的工作格局,培育推出了一批“孝善家庭”“身邊好人”等身邊典型,培訓集聚了一批“百姓名嘴”“百姓名角”等基層文化骨干,評選樹立了一批民間“新鄉賢”、致富能人等群眾意見領袖,建立了一支不脫產的基層宣傳文化工作骨干隊伍,夯實了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根基,推動形成了全民參與、人人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景象。(重慶市巴南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