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嶺大地唱響“西疇精神”決戰脫貧攻堅
群山起伏,亂石林立。汽車緊貼著懸崖峭壁上一段狹窄山路穿行,路的盡頭是我們此行探訪的目的地之一——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雞街鄉肖家塘村。
肖家塘原本沒有路。2006年,村民小組長候壽高帶領村里僅剩的4戶人家,花了6年時間,憑借鋼釬、鐵錘等簡陋工具,在“猴爬巖”上刨出了這條“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來”的5公里進村路,被稱為“當代愚公”。
不僅肖家塘,整個西疇縣都盛產“愚公”:董馬鄉張家老林村,4人中有3人殘疾的張仁貴家,用兩年時間“摳”出了2.2公里山路;蚌谷鄉海子壩村,身患乳腺癌的女黨員謝成芬帶領本村和附近村寨群眾苦干近3年,硬化了全長8公里的水泥路……
西疇地處滇東南邊境,全縣人口僅26萬,國土面積中99.9%屬于山區,裸露半裸露巖溶地貌占75.4%,曾被外國地質專家斷言“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西疇人不等待,不懈怠,不拋棄,不放棄,向大山進發、與石漠抗爭、向貧困宣戰,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奮斗者之歌:全縣開挖進村道路3000多公里,鄉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建成“宜居、宜游、宜業”美麗鄉村682個;2015年被評為云南省10個“爭先進位縣”之一;到今年末,縣里2萬多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等不是辦法 干才有希望
走在西疇的城鄉村鎮,隨處可見書寫著“西疇精神”橫幅標語——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這樸實的話語,形象的表述,不僅印刻在西疇的山山嶺嶺,更融入了西疇人民生生不息的血脈中,落實在“敢叫石漠變綠洲,敢叫窮鄉換新顏”的行動上。
2003年,江龍村58歲的退休教師劉超仁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面對村民的疑惑,劉超仁舉起右手向黨旗宣誓時給出了堅定的答案:“我入黨不為名利,只為在有生之年帶領鄉親們改善生態環境,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當時的江龍村因生態惡化缺水少土,生存條件很差,群眾年復一年地過著“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的貧困日子。劉超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小康是干出來的,不是等靠要來的?!眲⒊室宦曊鹛斓膮群?,猛然驚醒了被貧困重壓的江龍村人。因為當時縣里的新農村建設指標有限,群眾期望上級把江龍村列為小康村建設的愿望未能實現,灰心失望的情緒彌漫在本已貧瘠的小山村。面對挫折,劉超仁帶領全村群眾,狠下一條心來自建新家園,“有財政項目安排要干,沒有項目安排也要干”。
從此,全村群眾自力更生、集資投勞,吹響了征戰石漠化,改善生態環境的號角,率先在全縣轟轟烈烈自建小康村。通過扎實苦干,修通了長3.2公里的進村入戶水泥路,逐年開挖了3300米的三面光溝渠,建成了占地面積達160平方米的小山花園,發展種植了460多畝橘柚林,每年可為群眾創收上百萬元。自此,“村中無池子、喝水靠擔子、吃糧靠返銷、用錢靠賒借”的窮山村,一舉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
如今已年過七旬的劉超仁,漫步在環村繞寨的水泥路上,望著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的果樹林,感到十分欣慰。面對慕名而至的來訪者,他依然慷慨激昂: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我們江龍村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習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也品嘗到了甜蜜幸福的果實。
窮則善其身 達則濟天下
西疇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古代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每家每戶堂屋正中供奉的“天地國親師”牌位,凸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地持久而深沉的影響。這里民風淳樸,晝不閉戶,村小組發案率僅為1.5%,形成了獨有的平安“西疇現象”。
雖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但西疇人卻創造了一個出名的“不等式”:政府在農村投入10萬元,群眾跟著投工投勞、捐款湊錢,能干出幾十萬的事來!不僅如此,西疇群眾還自發達成“占地不補、拆房不補、砍樹不補”的共識,舍小家顧大家,從來沒有因土地、拆遷等問題鬧過糾紛。
我們到西灑鎮么酒村采訪時,正趕上程敦儒老人免費為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苦參苗,講解苦參的藥用價值、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2015年以來,程敦儒為當地130多名貧困戶共發放山豆根、苦參等中藥材樹苗約40萬根,價值80余萬元,還要“包教包收”。
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生態種植基地創始人,回憶起當年創業時的艱辛,程敦儒仍然不勝感慨。八十年代中期,他向銀行貸款70萬,到文山市壩心鄉栽種三七,整地搭棚,打藥除草,日夜守護,三年過后,正盼有個好收成,沒想到一把大火,價值480萬元的三七轉眼間化為灰燼,老程血本無歸?!白顟K的時候,大兒子要五毛錢買洗頭粉,都拿不出來?!?/p>
但老程天性樂觀,從來不會認輸,也從來不賴賬?!安惶濄y行的錢,不虧私人的錢,不虧小工的錢?!笨恐嗄炅己玫男庞煤桶僬鄄粨系呐^斗,程敦儒的種植產業慢慢走上了正軌,也陸陸續續得到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2012年,成立了百匯藥材林果種植有限公司。程敦儒今年67歲,但他精神健朗,豪情壯志不減當年:計劃今年底出去到蚌谷鄉,再種2000畝中藥材,帶動當地更多老百姓一起致富。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童志云自去年上任伊始,多次深入西疇縣實地調研走訪,對西疇人民自強不息創造美好生活的感人事跡如數家珍,他深有感觸地說:“‘西疇精神’是在長期脫貧實踐中孕育創造和弘揚發展起來的,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時代精神的生動縮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西疇得到踐行落實的具體表現?!?/p>
堅強的堡壘 飄揚的旗幟
西疇土地資源稀缺,縣城并不大,由于市政建設起步晚,很多地段連路燈都沒安裝??h委、縣政府的辦公大樓還是沿用20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
與略顯“糟糕”的縣城建設相比,坐落在東北地段的西疇縣第一中學卻煥然一新、十分氣派。從巍峨的“西”字型大門進去,教學樓高大規整,各類設施齊全,體育場寬闊美觀,在校師生達3800多人。
“把縣城最好的地段用來建學校,把有限的資金都留給教育,這是我們縣委班子達成的共識?!蔽鳟牽h委書記蔣俊介紹說:“600多畝地,如果開發利用能有5、6個億收入。但用來辦教育我們認為非常值,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永續發展,造福子孫后代?!?/p>
在西疇采訪的日子里,我們時時被一種樸素而崇高的情感打動著?!拔鳟牼瘛奔仁侨嗣袢罕姲l揮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帶領人民群眾干出來的,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與群眾主體作用相結合的智慧結晶。
1990年,王廷位、劉登榮等基層黨員干部帶領蚌谷鄉木者村300多名群眾,在亂石叢生的“摸石谷”點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木者村從“口袋隊”一躍成為“賣糧隊”,拉開了西疇人民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糧的序幕。如今王廷位已是75歲的老人,在縣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退休回來后,仍然和村里的鄉親們打成一片,“老了也閑不住,每天都下地干活,還可以當全勞力使?!?/p>
巖頭村村民小組長李華明,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進村路,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一干就是十二年,在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后,終于圓了祖祖輩輩的通路夢,把“實干”深深印刻在了村頭石壁上?,F在路通了,李華明并沒有停下腳步,“還要繼續帶領村民打通脫貧致富的最后一公里”。他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為村里爭取到了人畜飲水工程、村活動室建設和安居房建設等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提起海子壩村村民小組長謝成芬,鄉親們無不夸贊。為了改造晴通雨阻的進村道路,她帶頭苦干實干,動員大家集資投勞,到處奔走爭取支持。就在工程熱火朝天推進的時候,謝成芬被醫院診斷為乳腺癌中晚期,醫生告訴她可能只有半年的生命時光。異常堅強的謝成芬不顧醫生勸阻,隱瞞病情,一邊自己尋醫服藥一邊繼續帶領大家苦干?!澳嵌螘r間,汗水淚水伴著藥水一起喝,我就是要爭這口氣,不讓鄉親們再受苦受窮?!惫Ψ虿回撚行娜?,全長8.8公里的水泥路建成通車時,全村人高興們生活幸福安寧,登上山頂,一幅雄渾壯麗的美麗鄉村畫卷鋪展在眼前:
“山頂戴帽子”,采取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生態公益林保護等措施,恢復森林植被,搞好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
“山腰系帶子”,充分利用退耕還林和沿山一帶的土地,大力發展核桃、香椿、李子等特色經濟林,促進農民增收,調動農民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山腳搭臺子”,對坡度小于25度的山地緩坡,開展炸石壘埂造地,通過“坡改梯”,建設保土、保水、保肥的“三?!迸_地把石旮旯地建成保土、保水、保肥“三?!迸_地,確保人均1畝基本農田地;
“平地鋪毯子”,結合巖溶地下找水,大興水利建設,著力開展中低產田地改造和高穩產農田地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糧食產量;
“入戶建池子”,戶均建一口小水窖、一個沼氣池,解決農村能源、人畜飲水問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石漠化的治理成果;
“村莊移位子”,對石漠化地區失去生存條件的農戶實施異地搬遷,村莊向條件好的地方遷移,勞力向發達地區輸出,緩解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
通過“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共整治土地1.2萬畝,實施封山育林1.7萬畝,植樹造林1800畝,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多畝,引種獼猴桃近2000畝。2016年以來,片區群眾獲土地租金200多萬元,務工收入440多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20世紀90年初的280元增加到7930元,貧困人口發生率從91%下降至3%以下。
“西疇精神”根植于西疇歷史與文化的豐厚沃土,是傳承與創新相統一的結晶,是凝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精神紐帶。多年來,云南省始終把弘揚“西疇精神”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進扶貧攻堅任務落地落實的有力抓手,堅持在探索中總結、在實踐中提升、在發展中繼承、在踐行中弘揚,不斷賦予“西疇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使“西疇精神”成為全省人民不等不靠、窮則思變、追趕跨越的思想引領和精神旗幟,成為黨員干部砥礪奮進、干事創業的行動標桿。
進入新時代,“西疇精神”又勇立時代潮頭。2017年10月19日黨的十九大召開期間,云南省代表團團長、省委書記陳豪在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時特別提到了“西疇精神”,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全省大力弘揚“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疇精神,激發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狀態,發揮貧困群眾主體作用,讓廣大貧困群眾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幫助下,依靠自身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創造美好生活。
當前,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道路上,新時代“西疇精神”已經響徹云嶺大地,正不斷激勵人們翻越一道又一道山嶺,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更大成績。 (作者:袁祥 俞穎杰 本刊記者 劉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