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是四川省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工作重點縣,有貧困村5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728戶48641人。2018年是全縣脫貧摘帽年。近年來,高縣縣委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緊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堅持做到情況到群眾中了解、感情在相處中融洽、效果在發展中體現,全面吹響“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邁進、向陋習宣戰、向文明邁進”的集結號,為脫貧攻堅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目前,高縣已建成30萬畝茶葉和20萬畝蠶?;?,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白村”,通村硬化路覆蓋率達100%,解決4836戶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村村有標準化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和文化室,通信覆蓋率達到100%,成功退出貧困村30個,成功脫貧31610人,貧困發生率從10.72%降至3.63%,群眾認可度達90%以上,全縣黨風政風民風持續向好,群眾在發展變化中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一、“頭雁”引領,“實打實”凝聚脫貧攻堅政治定力
高縣縣委明確要求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頭雁”的引領作用,在思想上始終保持專注脫貧攻堅的政治定力,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最緊要的中心工作、第一民生工程”。
一是以上率下強擔當??h委組建縣鄉村三級脫貧攻堅組織保障體系,縣委書記牽頭抓總,11名縣委常委負責24個重點項目指揮部,31名縣級干部負責蹲點工作,自上而下帶頭落實“四包到位”責任機制(包鄉鎮、包村、包戶、包驗收)、“三同一包”管理制度(同吃、同住、同發展,包脫貧)和“1462(微)”一線工作紀實制度(1年工作目標任務分4個季度安排,每個季度分6次細化,每半個月分2周落實,建立日工作計劃微信報告制度),全面推行“1+9”精準幫扶工作法(“1”即牢固樹立“黨員干部辛苦努力一陣子,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輩子”的理念;“9”即精準幫扶貧困戶“9子”工作法,即“撲下身子抓落實、找準路子增收入、修建房子有居所、結好對子強信心、圓夢學子不輟學、培育孝子傳家風、培訓腦子學技能、開對方子少病痛、算清票子保脫貧”),落實“七個一”幫扶力量(在全省“五個一”即每個貧困村有一名縣級聯系領導、一個幫扶單位、一個駐村工作組、一名“第一書記”、一名農技員基礎上增派新風督導員和法治輔導員各一名),組建6個巡回督查組開展常態化督查,以紅黃旗績效考評倒逼工作落實,從組織保障角度層層傳導壓力,不斷強化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
二是結對共建強共識。實施城鄉“五聯”結對共建行動,173個機關黨組織與285個農村黨組織結成對子,推進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信息聯通、發展聯動。黨委搭臺開展村企“雙帶”結對共建,峰頂寺、新絲路等省市農業龍頭企業與50個貧困村成功結對,早白尖茶業與大屋村聯建產業黨委,打造大雁嶺鄉村振興示范片,助推脫貧攻堅。全社會形成“脫貧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貧困群眾不脫貧、幫扶力量不收兵”的思想共識。
三是示范帶動強引領。探索農村黨員“四色足跡”工作法,堅定黨員在脫貧攻堅中帶頭走好“紅色基因傳承路、金色發展帶頭路、藍色鄉風引領路、綠水青山守護路”的信心和決心,以足跡換積分,以腳印評實績。從思想導向上推行鄉土能人“三向”培養工程(把“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能人”、把“黨員能人”培養成村干部),培養出的1000余名能人、118名“黨員能人”村干部都投身到了脫貧攻堅一線主戰場。
二、思想引導,“心連心”凝聚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高縣縣委緊密結合全省“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通過大走訪、大宣講和大培訓,將全縣53萬干部群眾思想凝聚到脫貧攻堅中來。
一是常態化大走訪順民心。組建走訪小組20個,選派干部1000余名,分赴全縣285個行政村,圍繞“民需民生民治”入戶開展大走訪,在送去惠農政策、民生項目“大禮包”的同時,帶回群眾期盼、發展需求和“意見簿”,共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816條,回應群眾訴求1637件,形成鄉村振興等專項戰略規劃13個。
二是全覆蓋大宣講立民志。組建縣鄉村三級脫貧攻堅宣講團,以最接地氣的方式,面對面向群眾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脫貧攻堅系列政策近2萬場次。舉辦“感恩·忠誠·奮進”勵志宣講,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勤勞致富光榮”思想,請脫貧典型人物講述自己的脫貧故事,讓貧困群眾看到榜樣、看到希望、感受到變化,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堅定脫貧摘帽信心。
三是立體式大培訓扶民智。組建全省首個鄉村振興大學堂和4個講習所,開辦285個農民夜校,把政策宣講、思想引導與創業培訓緊密結合起來。組織第一書記、駐村干部、農民講師、技術專家到田間地頭做群眾思想工作、培訓實用技術,2247名夜校教師通過“微講堂”線上線下為貧困群眾提供政策咨詢、思想疏導、就業培訓。建立50個就業扶貧培訓基地,依托5個就業扶貧車間、12款扶貧產品,組織1500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通過培訓實現就業,讓貧困群眾在思想、產業和就業上脫貧。利用“互聯網+”開辟扶貧“心連網”平臺,實現網上答疑解惑“面對面”、咨詢服務“點對點”,以信息化的方式解決脫貧攻堅中思想政治工作難以便捷高效的難題,該模式被評為2017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案例。
三、情理相融,“面對面”凝聚脫貧攻堅價值引力
結合法律剛性和道德柔性,自律和他律,以鄉村善治夯基固本,以情動人、情理交融,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入耳入腦入心。
一是自治為基自律管理。全面建立村級“一約五會”(即立村規民約,建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農民文化理事會),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修訂村規民約150余個,調解各類鄰里糾紛300余起,群眾參與村級事務治理3200件次,推動簡辦婚喪嫁娶1200余件。全面推行“歇幫”機制,對違反村規民約、“等靠要”思想嚴重的貧困戶,經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后實行“歇幫”,強化對貧困戶的“負激勵”約束,推動全縣2000名貧困群眾主動認領農村公益性崗位服務村民。
二是法治為本依法管理。創新設置一村一名專職“法治委員”,全覆蓋配備法治輔導員和文明新風督導員,建立《家庭誠信守法記錄簿》,健全群眾誠信守法體系,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持續開展普法教育,舉辦農村法律大講堂,定期開展法律法規巡回講座和“送法下鄉”活動,開展“法治示范鄉鎮、示范村”創建活動。常態化開展農村小微權力腐敗行為整治行動,今年以來開展扶貧領域作風整治,發現并交辦整改問題276個,曝光典型案件12起13人。
三是德治為上柔性管理。廣泛開展忠孝文化講座、忠孝故事講堂、“修編家譜、誦讀家訓、評亮家風”和“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等活動,建立宜賓市首個家風家訓館,打造家風家訓長廊,引導貧困群眾形成良好家風民風。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忠孝楷模、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星級文明戶”“六美之星戶”選樹活動,培育各類先進典型1221人,實現學有榜樣、行有標桿。高標準建設高縣榜樣館、鄉村榮譽殿堂、誠信孝道紅黑榜等,用媒體推送、網絡傳播、巡回宣講等方式大力宣傳身邊人身邊事,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風氣。
四、文化育人,“手牽手”凝聚脫貧攻堅發展活力
發揮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潤物無聲的作用,以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著力點,通過文化硬件提升、活動拓展和品牌打造,不斷豐富脫貧攻堅的內涵和外延。
一是搭建平臺惠民。開展文化陣地提升行動,高標準建設翰笙文體藝術中心和316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特色文化走廊、農家文化院落和家風家訓示范戶,著力打造主題文化館、感恩室等。開展百村文化扶貧行動,引進社會資本1.5億元建設169個村黨群服務中心,實現村村有1500平方米文化廣場。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鄉村文化建設,打造主題公園、園區、長廊、基地等56處。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的氛圍日益濃厚。
二是拓展活動樂民。堅持傳承紅色文化,推廣忠孝文化,弘揚鄉賢文化,創新開展“兩岸一家親”忠孝文化推廣系列活動,搭建高縣與臺灣省文化和經貿之橋,成功簽約的合作項目金額約18億元,迅速掀起社會各界主動參與大扶貧的熱潮。定期舉辦“全民健康·全面小康”農民運動會等群眾文化活動,依托鄉村壩壩舞天天跳、主題活動月月有、農村春晚年年辦,把思想政治工作潛移默化融入其中。鼓勵民間藝術創作,緊扣脫貧致富主題,形成了歌舞劇《看家風選婆家》、小品《大屋村小事》等一批鄉土文化成果,中央電視臺第7套《鄉土》《鄉村大世界》等欄目,連續3次到高縣錄制民間文化和風土人情專題,并在重要時段進行推廣宣傳,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奮進、共赴小康”的思想動力。
三是培育產業富民。推動文化產業與大扶貧融合發展,全域推進“一鄉一主題、一村一特色”文化產業扶貧建設,塑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舉辦川南春酒、高縣土火鍋、沙河豆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活動,讓群眾在拓寬眼界的同時致富增收。將南絲路文化、五尺道文化融入蠶桑文化、茶旅文化新業態,有效帶動休閑農莊、農家樂、生態觀光園等現代鄉村旅游業發展,推進產業融合,打造一批A級鄉村旅游景區,創建四川省旅游扶貧示范區,成功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新路。(作者:李康,系四川省宜賓市高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