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
發表時間:2018-06-11 來源:光明日報

  高校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課程承載著教育內容,包含了教育對人的期待,具有鮮明價值屬性。高校課程體系往往以多樣化的形態呈現。盡管不同類型課程的價值涵納度存在差異,但在育人的問題上,相互之間需要彼此配合、同向同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币虼?,實現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擴展,是充分發揮課程價值教育功能,在辦好思政課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徑。

  實踐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因其關乎對人和社會的認知與理解,體現出強烈的價值屬性,相應地,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貫徹“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容易被理解。相較而言,如何把握自然科學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系,實現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要充分加以關注。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課程旨在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及其實質,進而把握規律性。自然界的發生與演化具有客觀的規律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然而,一旦研究者將自然界納入科學研究視野,即科學研究者以人為的方式去捕捉、思考、把握自然界背后的規律性,那么,自然界就進入了人的知行之域,必定滲入人的價值態度、價值觀念。這一“化天之天為人之天”的過程,決定了自然科學從根本屬性上并非與價值無涉,其無法成為脫離人的觀念的絕緣體。由此可知,自然科學課程必然應當具有價值屬性,忽視了這一點,自然科學課程不僅將喪失應有的育人功能,而且會直接影響社會發展乃至政治穩定。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應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相結合。自然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用”?!坝谩庇写笮≈郑骸靶∮谩敝荚诮鉀Q具體的技術問題,“大用”旨在服務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自然科學之“用”,理應是順應和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之“大用”。自然科學課程擔負著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社會,更是直接關乎國家發展戰略乃至國家治理目標的有效實現。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科學一旦課程化,就必然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就是說,自然科學課程盡管指向的是技能、技術等手段性、操作性、實踐性內容,但在這背后往往承載著一定的價值目標。因此,自然科學課程的講授,不能僅僅“就知識談知識”“就技術談技術”,而是要放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來思考,其課程設置與具體教學應充分發掘自然科學背后的人性考量、價值關懷、戰略定位,使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從家國情懷和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和解決問題??梢?,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就是要在教學中講好自然科學各門課程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關系,實現自然科學課程育人功能,發揮課程的思政效應。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罢n程思政”的整體目標是以課程育人,進一步分解到自然科學課程之中,其所育之人,首先是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品格的專業人才。從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來看,自然科學課程并非只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方面的提升,這僅僅是其中一個維度,而使學生養成專業性的素養和品格是其更為重要的方面。畢竟,自然科學課程所承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在具體的社會政治情境當中展開,最終要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客觀性、知識性相比,專業性的素養和品格,更加體現為一種社會性和價值性。作為專業性很強的知識體系,自然科學課程內容的價值性和育人特質需要借助教育者的引導和代入來實現。一方面,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借助于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展開,這個過程是一項具有社會性的對話和交往活動,即便是講述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知識體系,師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仍然可以形成對話、交流、共感,并經由知識的分享上升為價值觀念的分享和碰撞。另一方面,自然科學課程專業課教師自身要有強烈的育德意識與育德能力。自然科學課程能否顯現出價值性,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在專業教學活動中既要帶入專業的認知判斷,還要葆有對人才培養的基本理解、對國家方針政策和育人目標的準確認知。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以培育科學共同體的文化觀念為抓手。協同性、集體性、合作性是自然科學研究的突出特點。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目標,一個重要渠道就是培育學生科學研究者所必備的精神、觀念等,而這些精神、觀念的養成往往通過科學共同體實現??茖W共同體是科學研究基本的組織方式,是由不同的研究者所構成的集體,是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孕育的重要基地,其既有相互合作的社會性維度,又有傳承和發展的歷史性維度。在科學共同體中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習得科學研究者所必需的能力、品格,養成科學探索精神、合作品質、奉獻情懷,傳承科學文化傳統,明確紀律規范的過程。在自然科學課程中培育科學共同體的文化觀念,可以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精神教育。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踏實性、規范性,科學研究者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觀念,技術使用的價值和倫理關切,科學研究背后的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等等。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與紀律意識??茖W共同體是科學研究者相互合作、共同發力的集體,自然科學課程學習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互動精神,同時也應注重紀律意識的培養,這是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重要保證。專業化的職業精神塑造。就人才培養的目標看,自然科學課程最終會塑造專業人的思維、習性和精神品質,這些精神性的特質既體現專業性特征,也常常關聯著學生的未來職業方向。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可以將某個具體的專業領域的職業群體所應具有的精神融入課程始終,比如“航天人”“水利人”“氣象人”等職業精神完全可以經由教育者的講授融于具體專業課程學習之中。(作者:高國希 葉方興,分別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Scan me!
責任編輯:楊 志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