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發表時間:2018-06-05 來源: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边@個初心和使命體現在高等教育事業中,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于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需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將之全方位貫穿到辦學治校的全過程。

  黨的領導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從歷史上看,中國也曾學習、模仿、照搬過西方的制度,但都“水土不服”,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全面領導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正是憑借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我國用了短短十余年時間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成為世界第一。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2.7%,有望在2020年前后進入50%的普及化階段。

  歷史表明,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取決于黨在高校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鐵腕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使高校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明顯好轉,為黨發展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在新時代加快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尋求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舉措新路徑。這就需要通過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治理的最大優勢 

  現代大學制度必須與國情結合才會有生命力。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植根于中國的特定土壤之中,是在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逐漸改進、內生演化形成的,符合中國現實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發展和完善了中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高等學校治理也隨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高等學校領導體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式,先后經歷了“校務委員會制”“校(院)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校(院)長負責制”等領導體制,最終確定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在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就是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切實發揮黨在高校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師生員工在高校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其中,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根本制度,在這一制度基礎上形成了以“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為核心治理元素的具體制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和師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統一,使廣大師生員工成為行為共同體,成為高校治理的主體。凡屬重大問題都由學校黨委集體討論決定,有利于保證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并保證決策迅速有效地貫徹執行。在治理機制上,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黨的領導地位、師生主體地位與內部治理方式結合起來,體現治理過程的公開化、透明化,使決策能夠得到廣泛擁護和有效落實。

  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有利于牢牢掌握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管理權和領導權。高等學校知識密集、思想活躍和人才聚集,只有通過堅持和加強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才能始終確保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真正成為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

  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要求 

  人的發展不是決定于遺傳,而是決定于環境和教育。教育在本質上是培養人、造就人的社會活動。大學既實施教育,又進行學術研究,但其首要職能是人才培養,在于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是高校工作必須回答的兩個根本性問題。有人說,“國家的競爭力不是始于工廠或工程實驗室,而是始于教室”。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能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能否回歸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原點,是高校安身立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高等學校必須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不動搖,必須堅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辦學目標不動搖。

  黨中央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抓住了人才培養問題的本質和核心,突出了“德”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并特別強調了道德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傲⒌隆笔菫榱恕皹淙恕?,而“樹人”首先要“立德”。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這樣描述德與才的關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比尕瀼芈鋵嵙⒌聵淙烁救蝿?,就是要在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注重人的價值觀塑造和品格養成,使他們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圣人或君子。

  在新時代,要實現“樹人”目標,就要為學生提供溫馨、溫暖、溫情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將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成人是高等教育存續的真諦和原點,以美德教化促進德行養成,為學生在學校教育中成才、成器奠定道德根基。要營造這樣一種環境,必須在資源配置、政策導向上體現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同時,只有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潤物無聲地融入到學校教育當中的成人、成才、成器過程,才能為學生未來能夠成事、成功提供豐厚道德營養和知識積累,使他們能夠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者:胡金焱,系青島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Scan me!
責任編輯:楊 志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