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绷暯娇倳洀娬{,“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p>
紅色文化實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道路上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經過長期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也是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常州大學辦學40年以來,矢志不渝、牢記使命,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努力打造以紅色文化為特色的教學與研究平臺,著力構筑思想精神高地,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紅色革命文化的育人內涵
常州大學黨委高度重視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新學期伊始,學校校、院兩級全體黨政領導紛紛走上講臺為本科生講思政課、進入課堂聽思政課。學校在2017年相繼于7月7日建立江蘇省內首家部校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11月22日成立全國首家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加強對區域紅色資源的研究挖掘和轉化運用。學校近現代史與紅色文化研究院先后與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周恩來紀念館、中共上海一大紀念館、新四軍紀念館等20多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同開發全國首個紅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開展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類數據的采集與儲存。2017年12月11日,常州市委宣傳部與我校共同主辦的《銘記·1937·南京大屠殺》大型歷史組畫展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此次活動被列入2017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后系列主題教育活動。
促進深度融合,積極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
學校積極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積極探索大學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互動機制,使“責任”校訓、“勇擔責任,追求卓越”學校精神和常大校風等組成的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學校以常州地方名人命名了華羅庚學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學院、史良法學院、李公樸社會教育學院等二級學院,命名了秋白路、太雷路、代英路等校內道路,設立史良大講堂、秋白大講堂等等,把優秀的常州地方文化引入到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學校還精心打造以社區、企業、烈士陵園、革命基地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地群。積極培育身邊典型,初顯成效。如馬曉坤同學入圍中國好人榜;集剪紙文化公司負責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者于一身的“剪紙哥”丁浩被授予2017年江蘇“最美大學畢業生”榮譽稱號。
彰顯文化自信,努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學校啟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固本工程。引入優秀戲曲作品進校園,組織全校師生觀看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獎劇目、反映農民工子弟現實生活的《留守小孩》演出。學校還開展中國傳統節日進校園活動,通過清明節的祭祖倡導、悼念革命先烈的掃墓活動、端午節校龍舟隊的劃龍舟表演和比賽、重陽節的社區敬老等活動讓學生系統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傳說、習俗等,營造關注傳統節日的良好氛圍。在每年的非遺日、新生入學時,組織師生到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常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接受非遺文化教育。
同時,學校還通過成立國學研究院、甌香書院、荊川書院等機構,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舉辦“中拉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設立龍城大講堂,大力引入校外資源參與教育教學,眾多國學專家、知名學者先后做客大講堂講學。積極組織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與地方共建中華孝道園,每年組織新入職教師接受孝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常州大學龍舟隊參加全國級別最高的龍舟賽事并亮相央視,以劃龍舟和舞龍為特色項目來弘揚“龍城常州”的龍文化精神。
創新工作載體,精心孵育常大特色的互聯網+黨建文化
目前,常州大學黨建記實平臺主要分為黨建教育展示和黨建工作記實兩塊內容,囊括了全校所有二級黨組織和黨組織書記、黨支部書記和每個黨員的活動信息,并明確職責與義務。該平臺通過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APP等新媒體技術,搭建了黨建工作信息發布交流、黨建微視頻、微黨課、黨建微閱讀等宣傳教育平臺;實時記錄了各級黨組織開展的“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理論學習研討、黨費收支、黨員發展、學習培訓、紅色之旅活動、廉政教育等線下活動。該平臺還設有自動短信提醒功能,對未按要求開展黨建活動的黨組織負責人會以短信形式提示督促。黨建記實平臺實現了推進黨建工作規范化、高效化和科學化。
厚植雙創土壤,持續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培育
學校重視創新創業平臺建設。2016年11月4日在全國高校率先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陣地、培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搖籃”、創新創業靈感的萌發地。建成了大學生科技與藝術創新中心、常青藤創業街區為代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并配套獎勵、資助和管理制度體系,建立了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軟硬環境。重視以青年馬克思主義學院為核心的學生社團組織的紐帶作用,讓興趣相投、目標相近的人凝聚起來,形成交流、互助、啟發的合力。重視榜樣的力量,聯系發掘知名校友、成功企業等社會資源,通過創業講座、實地考察、企業實踐等途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正確理解創新的適度性,讓創業人員敏銳把握社會需求,注重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學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中屢獲佳績。在2017年第十五屆“挑戰杯”競賽中榮獲特等獎兩項并捧得“優勝杯”。
?。ㄗ髡撸撼碳?,系常州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