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建黨百年新起點 推進民族高校新發展
發表時間:2021-05-18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黨委書記 張京澤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事關國家發展、民族未來。立足百年歷史新起點,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高校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把革命精神發揚好,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世界一流大學,奮力推進民族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一、學黨史悟思想,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創辦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論邏輯與重大意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民族危難之際,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教育問題,創辦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高等教育體系。

  創辦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的偉大創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不斷探索救國道路,走過了洋務之路、維新之路、共和之路等等,但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把少數民族的解放納入中華民族解放的全局之中。李大釗在建黨之初就十分注重民族問題的研究和民族干部的培養,1923年冬來到北京蒙藏學校向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了我國第一批少數民族青年團員和中共黨員,成立了少數民族團支部和黨支部,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干部,其中就有中央民族大學的首任院長烏蘭夫。1941年9月,為了動員蒙古族、回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抗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陜北公學民族部的基礎上,把中央黨校民族班、西北工委民族問題研究室、抗日軍政大學、中國女子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等院校的少數民族集中起來,創辦了第一所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高等學?!影裁褡鍖W院。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烽火中創建的高等學校,其辦學任務是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從事少數民族工作的漢族干部。延安民族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民族干部的搖籃,是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研究基地,為推動中華民族團結抗日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創辦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扎根中國大地辦人民滿意教育的生動實踐。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根據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建設、民族區域自治、實現共同綱領及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需要,作出了培養大批少數民族干部的重要指示。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學院,抽調了一批當年在延安民族學院工作過的同志進行建院籌備工作,明確了3項辦學任務:為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區域自治以及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培養高級和中級的干部;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發揚并介紹民族的優良歷史文化;組織和領導關于少數民族文字方面的編輯和翻譯工作。黨和國家歷屆領導集體始終關心和關注著中央民族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建校初期至1966年,毛澤東先后14次在中南海接見中央民族學院師生代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3次接見師生代表;1993年學校更名時,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新校名“中央民族大學”。2001年50周年校慶之際,朱基同志到校視察,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學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奮斗目標。2009年,習近平同志到學校視察時,對學校辦學成就和各方面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并就進一步辦好中央民族大學作出重要指示。

  從延安民族學院到中央民族大學,從“211工程”“985工程”到現在的“雙一流”建設,學校邁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開啟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新時代。學校走過的80年艱苦卓絕的發展歷程,正是我們黨創辦新型民族高等教育歷史進程的縮影,見證了黨的教育理念從階級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國民教育、最后向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表明,創辦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還是新中國和平建設和發展時期,一代又一代中央民大人始終以融入國家、服務國家、貢獻國家為己任,始終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成為中國共產黨扎根中國大地辦民族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

  二、找定位有作為,準確把握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歷史方位與實踐遵循

  教育興則人才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雙一流”建設就是黨中央為實現教育強國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把中央民族大學納入“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民族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也是對學校近80年辦學成就的充分肯定?!半p一流”建設既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學校黨委牢牢把握國家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戰略意義和中央民族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的特殊使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初步探索出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民族大學的創新發展之路。

  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民族高?!半p一流”建設的根本保證。建設“雙一流”大學、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關鍵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學校誕生于烽火硝煙的抗日戰爭時期,因黨而生、為黨而立,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的立校之本。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政治立校,才能確保學校辦學方向不偏差、不動搖,才能增強迎接重大挑戰、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與定力,才能保證學校事業發展行穩致遠、世界一流大學早日建成。

  始終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高?!半p一流”建設的鮮明特色。作為唯一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的民族高校,學校肩負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使命,必須始終堅持并貫穿到辦學治校全過程,把學校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實踐充分證明并不斷證明,這既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也是新時代建設“雙一流”大學的辦學底色。

  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是民族高?!半p一流”建設的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提出的殷切期望。無論是在烽火硝煙的抗日戰爭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和平建設時期,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獻身于民族地區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卓越人才。他們中既有本民族的第一個學士、第一個碩士和第一個博士,又有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小娟為代表的扎根基層、到民族地區和艱苦地區建功立業的優秀青年校友。實踐充分證明,學校的育人目標始終同黨和國家的要求同心同向,始終同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步調一致,這是學校辦學的根本任務。

  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是民族高?!半p一流”建設的目標導向。從20世紀50年代初參與完成三大調查任務到如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新時期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到如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學校始終以融入國家、服務國家、貢獻國家為己任,體現對國家的擔當、對民族的責任。實踐充分證明,學校的發展史是一部服務國家、貢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史,這是學校辦學的宗旨和導向。

  始終堅持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是民族高?!半p一流”建設的根本動力。學校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在委屬高校率先實施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改革,組建了中國語言文學學部,進一步夯實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增進了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推進管理重心下移,擴大了學院辦學自主權,調動了學院辦學積極性。實踐充分證明,深化改革激發了學院的內生活力,這是學校事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三、謀新篇開新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推動“雙一流”建設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民族高等教育須深刻洞察我國高等教育的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加快推進內涵建設,奮力譜寫“雙一流”建設新篇章。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引領“雙一流”建設,突出學科牽動,推進一流大學水平整體提升。堅持爭創一流與突出特色相結合、重點突破與分類建設相結合。加快推進民族學學科進入世界前列,努力爭取更多學科進入國內A類行列。強化優勢學科,鞏固特色學科,擴大應用學科,夯實基礎學科,扶持新興交叉學科,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以學科帶頭人、中青年骨干、學術團隊為抓手,強化人才強校,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質量。進一步健全師德師風長效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養、引進與使用的各項制度措施,營造以事業凝聚人、以制度激勵人、以資源保障人的干事創業環境。構建以學科帶頭人為引領、以優秀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和教師梯隊,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重點,堅持質量立校,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完善大類招生、申請考核制等人才選拔機制,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出一批國家級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一批高質量教學實踐基地。加強和改進德育、美育、體育和勞動教育,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以需求和創新為目標,著力創新驅動,提升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探索以重大問題為導向、多學科協同攻關的學術組織模式,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戰略水平。健全完善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支持和引導教師聚焦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推出一批重要成果。

  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突破口引領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深化管理強校,提升大學治理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運行效率,釋放管理效能,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教育評價改革為抓手,以服務教學科研和服務師生需求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內部機構設置,理順關系、優化職能、強化協同,構建適應“雙一流”大學建設需求的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

  以服務國家民族工作、民族地區發展和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為方向,推進開放辦校,提升服務能力和貢獻度。堅持面向世界、面向社會、面向民族地區開放辦學、開門辦學,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拓寬辦學渠道。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效服務國家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打造更多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合作平臺,提升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水平。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鈺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