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東南大學自入選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以來,著力推動育人資源力量聯通、貫通、融通,努力造就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能夠引領未來和造福人類的領軍人才,構建了具有東大特色的一體化思政工作體系。
一、聯通育人力量,實現全員育人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第一使命,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在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過程中,學校加快推動思想觀念的改變,進一步將各職能部門各院系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工作力量凝聚到育人第一線。
突出教書育人主責。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堅持引育并舉,配齊建強思政課專兼職教師隊伍,加強教師教育培訓,提升學術與教學能力,以項目為抓手,培育優秀教學科研團隊與思政課教學名師。注重完善過程管理,加強教師教學質效考核與激勵,通過“教師自評、學生評教、督導評價、同行評教”相結合的綜合考評,完善“可視、公開、約束、激勵”機制,及時幫扶排名靠后的教師實行待崗培訓。要遵循思政工作特點,推進教師評價與評聘體系改革,將教學質量與水平作為對思政課教師評價的首要標準,確保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
強化科研育人職責。充分發揮導師的科研育人主體作用??蒲羞^程中,導師和學生長時間朝夕相處、密切接觸、深入交流,導師是學生的榜樣,也是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學習社會的重要窗口。導師既要當好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也要當好教育工作者,在做好科研的同時傾心引導學生發展。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課題設計、科研立項、項目研究、成果運用全過程,引導學生牢固樹立追求真理的價值觀念,通過科研活動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為人類文明進步服務的崇高理想。
發揮管理育人效能。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以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著力促進管理人員與專職師資隊伍的緊密合作,探索高校管理人才參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新模式。校領導每年深入基層聽取意見、調查研究,參與學生黨團活動、班級活動等,拓寬干部聯系師生的覆蓋面。同時,建立管理崗位公約體系,形成育人職責明確、育人內容和路徑清晰的各類管理崗位公約體系,有效發揮管理育人功能。
彰顯服務育人本質。無論是教學科研、行政管理,還是后勤保障,盡管各項工作的具體職責和側重點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服務于學生成長成才。學校健全精細化、精準化服務體系,以一流服務保障一流人才成長。各職能部門主動增強服務育人意識,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加強部門之間的橫向聯動與縱向溝通,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優化內容供給,強化效果評估,為師生學習生活工作提供精準化服務,形成強勁育人合力。
二、貫通育人環節,實現全過程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學校堅持突破課堂教學、文化建設、社會實踐等環節的體制機制壁壘,推動育人各環節銜接貫通,努力營造全過程育人氛圍。
統籌推進課程育人。學校堅持從多渠道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質量,實現本、碩、博思政課程全貫通。一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第一學科、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第一學院加以建設,投入專項資金支持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勵政策。二是發揮思政名師作用,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打造領航示范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實施“思政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重點從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育教學名師、建設精品課程、建立完善思政課教師的院系聯系制度等著手,打造思想引領與價值塑造高地,構建課堂教育、文化涵育、道德化育、心理滋育與實踐培育“五育并進”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三是設立思想政治教育類專項教育教學改革建設項目,推進“名師示范課堂”“青年馬克思主義學堂”“紅色大講堂”等課程載體建設,引進國內精品思政課平臺和智慧課堂教學App,聘請模范典型擔任兼職思政課教授,圍繞重大主題開設思政大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化’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改革建設。四是全面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大力實施“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工程”,構建了具有東南大學特色一流水平的課程思政體系,實現通識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的課程思政全覆蓋。
著力深化文化育人。充分發揮高校教育機構和文化機構的雙重屬性,積極踐行文化育人使命。始終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師生頭腦、指導辦學實踐。以高校文化底蘊和特色學科為依托,深入理解貫徹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現實與時代特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發揮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勢,傳承中華文明,不斷產出并廣泛傳播具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和高校氣質的重大標志性文化成果。以學校豐富優質的文化資源為牽引,開展課程教學、社團建設等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改革,構建以高水平人文講座、多元校園文化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為載體的“三位一體”傳統文化創新體系。弘揚優秀教風學風校風,構建具有東南大學特色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審美修養、創新能力與文化精神,切實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大力推進實踐育人。學校在重視課程、文化育人的同時,注重讓教育回歸實踐,讓學生從實踐中培育科學精神、實干精神、創新能力、創業意識、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能力。一是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育人機制,引導學生把科學研究的重點轉向創新創業實踐,努力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依托智庫基地育人平臺,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力量,全面廣泛開展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助增社科項目培育成果不斷突破,引導學生在參與各類社科項目中成長。二是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社會實踐和志愿公益活動,構建理論培訓、體驗訓練、實踐孵化、服務支撐“四位一體”的第二課堂,通過“理想信念大講堂”“不忘初心大講堂”等平臺,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通過黨委書記、校長為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鼓勵學生感悟東南大學精神,擔當新時代使命。三是拓展崗位鍛煉,加強就業指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拓寬就業指導路徑,深化與重點國防軍工院所、基層黨政機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單位合作,組織選派學生開展崗位體驗營、領航研習營、國際組織實踐營等,助力實習就業,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
三、融通育人領域,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要著力構建全方位的育人體系,需要從目標牽引、育人機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著力,融通育人領域,構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強化目標牽引。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緊緊圍繞一流領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關鍵,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推動價值塑造、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有機結合。堅持目標引領,彰顯特色。立足于本校辦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實際,結合學?!半p一流”建設方案實施,緊緊圍繞學校人才培養定位,在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學校分工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構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一體化“三全育人”格局。
創新育人機制。深化育人機制改革,實施思政項目制、德育導師制、學園書院制,保障“三全育人”落地落實。一是通過立項方式聯通融通貫通學校各環節各方面的育人機制和項目制落實育人責任,加強全校思政工作的責任落實和工作推進機制;二是選派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擔任德育導師,在學習、生活、品德、心理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完善師生交流和導師遴選、培訓、考核、激勵等各項機制;三是用好學生宿舍社區育人陣地,打造集黨建、生活、社交、文化、學習于一體的多元共享空間,構建融價值觀教育、知識教育、素質教育、能力教育于一體的學園書院制。
改革教育模式。創新思政教育模式要大力建設“卓越化、個性化、特色化、集成化、小班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追求卓越化,堅持高點定位,圍繞一流人才培養目標,明確素質能力要求,完善培養方案,配置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領袖氣質。二是突出個性化,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學科專業、心理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三是注重集成化,堅持內外結合、協同聯動,會聚優質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一流師資、一流平臺、一流基地、一流環境開展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彰顯特色化,建設特色課程、特色實踐平臺、特色校園文化,培育具有學校特色氣質的一流人才。五是實現小班化,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程小班化教學同向同行,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親和力。
東南大學將始終堅持以育人為導向、以新思政理念為引領,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育人優勢,著力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