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一個英雄的名字在巴渝大地上被廣為傳頌,一種不朽的精神在時代浪潮中被廣為弘揚。
楊闇公,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四川早期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卓越領導人、我黨早期優秀軍事工作領導者。1927年4月6日,他壯烈犧牲于重慶佛圖關,時年29歲。他用短暫的人生,譜寫了一曲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共產主義事業的壯麗頌歌,留下了“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的闇公精神。
銘志馬列 追求真理
楊闇公,名尚述,又名琨,1898年3月10日誕生于潼南雙江鎮。他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立志“做舊社會的叛徒,新社會的催生者”。
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楊闇公認清舊社會沒落本質,強烈要求“進新學、增知識、廣見聞”。
1913年,年僅15歲的楊闇公在他兄長、同盟會會員楊劍秋和堂兄楊寶民的影響下,懷著振武救國的愿望,考入江蘇軍官教導團,參與反袁斗爭,曾兩次受到反動當局追捕,均機智脫險。1917年,他東渡日本留學,組織留日同學讀書會,閱讀《資本論》《社會主義神髓》等馬克思主義著作,使他馬克思主義思想得以萌芽。
回國后,楊闇公看到的是連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殘酷現實,使他民主主義思想有了一個新的飛躍。他認為,既然資產階級革命沒有給人們帶來期望的民族獨立和進步,那只能尋求新的道路。正是在斗爭中屢遭挫折,在各種思想的相互砥礪,反復比較之中,他開始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1924年1月1日,他在日記中寫道:“吾國自辛亥改革以后,算是驟進共和,民人的程度實與共和相去很遠;兼辛亥以前的舊有勢力者并未打倒,所以才有這十二年紛擾?!彼犯菰?,強烈抨擊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
為宣傳馬列主義,他四處聯絡革命人才,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落后的社會現實。楊闇公既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踐,又在實踐中學習馬克思主義,實現世界觀的根本轉變,不倦探索,追求真理,便是他精神可貴之處。
按照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這一時期指導他行動的并非只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他來說馬克思主義還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如何結合中國國情走好這條道路,有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解決,這是縈繞他心中很久的問題。
在《楊闇公日記》中,多處記載他閱讀資產階級學說的心路歷程。我們從中可看出他在復雜的思潮斗爭中選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思想軌跡。
楊闇公思想上的飛躍,是在從上海返回重慶途中閱讀的《唯物史觀》。他認為,“讀馬克思主義的書,不一定要讀得很多,而是讀了以后,是不是真正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精髓”。這個飛躍,就是他明白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質,蛻變成了一個完全的馬克思主義者。
比如他說:“午后閱《唯物史觀》的淺釋,始知馬克思學說真諦所在?;貞洀那白悦鼮轳R氏信徒,心內一無所有,真當愧死!”。
1924年,在完成了中國青年共產黨創立后,帶著一種渴望,他前往上海尋求中共中央指導,會見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惲代英。他認為惲代英“談話很有真理存在。他非常注意向民間去工作,與我所主張的很相同”。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楊闇公具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水平。
在不斷的探索中,楊闇公認識到,要通過階級斗爭來改造舊社會,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才能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因而走向共產主義。
從他組織創建中共青年共產黨、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參加改組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劉伯承、朱德共同策動順瀘起義等行動上,都表現了楊闇公銘志馬列、追求真理的信心和決心。在他的領導下,大批馬克思主義者聚集,使得四川革命運動不斷高漲。
楊闇公以其對馬克思主義的執著追求而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他用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堅貞不屈的高尚品德,有力地推動了四川地區大革命的發展,為黨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用實際行動實踐著他“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的錚錚誓言。
胸懷大志 信念堅定
楊闇公作為富家子弟,當他從日本留學回國后,本可以坐享祖上產業,過上衣食無憂的富足生活,但他沒有按照祖輩安排的道路去走,而是堅定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道路,選擇為奪取人民幸福而抗爭。
1920年,在他回國后,便離開家鄉到成都。為了偉大的革命事業,他拿自家的錢做革命經費。那時的楊家,就是一處地下黨團組織的“招待所”。組織里很多同志都常到楊家吃住,那些封建族人都說他是“自討苦吃的敗家子”。到了40年代,楊家實在無法支撐,他的父親楊淮清老人只好回到雙江以養蠶為生。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眾多,一家人又分別住在成都、重慶、潼南三處,生活費用又多半來自潼南,可因為兄弟姊妹都專心致力于革命事業,使得潼南的生意根本沒人料理,所以弄得經濟十分拮據。為了擺脫家庭困境,為子女籌集革命經費,父親寫信與他商量,準備變賣他繼承叔父的200畝田產。楊闇公給父親回信說:“一個人如果依靠遺產,必養成惰性,因此我對變賣田產絕無絲毫意見,即使將全部產業都賣掉,我也贊同?!?/p>
后來楊闇公在日記中寫道:“我是什么人?怎么能因區區遺產而變我初志?人如果依靠先人遺產為生,只可叫著吃飯蟲,失去了人生的真義。就算我不學無術,我寧可餓死也不要遺產。何況我心中早有了歸宿點的目的和前進的方向,哪里還把遺產的有無放在心上?”
這種自立自強的性格,他在日本留學就已養成。除了學費由家里和族中助學金提供外,期間所需費用,全靠打工獲得。他做過餐廳兼職,做過小工雜役……那段經歷,使他不僅懂得掙錢的艱辛,而且還磨練了心志,悟出了不少道理,并為日后的革命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闇公一心為革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他一貫主張“個人的利害,不要拳拳于心,凡事從公眾設想”,必要時應該“犧牲個人為群眾”,還立志“愿將熱血和赤心供給無告的人們”。楊闇公在自己的一生中,為革命事業“不愿有一刻的休假”,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真正達到了忘我工作、大公無私的至高境界。
楊闇公為革命事業慷慨解囊,而自己卻長期生活在困難之中,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說:“我15歲到現在,敢說一年360天,有300天都在窮困中間,而我仍是樂其自然,進行我應該做的事情?!本褪钦襾淼慕涃M,也都用于革命。而他自己呢?生活上節儉樸素,從不添置任何衣物。很明顯,他的選擇不是為自己、為家人,也不是為金錢、為權利,而他純粹就是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和信念。
少年楊闇公曾說:“我是舊社會的叛徒,新社會的催生者?!笨梢娝睦硐刖褪谴輾f社會、催生新社會。他的信念就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正是憑借著共產主義理想,楊闇公找到了他一生的奮斗目標,并終生為這個信仰百折不撓。
楊闇公認為“革命當從自我始”,這點從他給孩子的起名就能看出來:他給女兒取名“楊赤化”,給兒子取名“楊共產”,這既是對子女人生的鞭策和指引,更是以此表明他的心志。凡此等等,別說是在舊社會,就是在新時代的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
生命不息 奮斗不止
楊闇公把“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寫進日記作為座右銘。這是“闇公精神”的實質,也是他人生價值觀的體現。
從1925年的日記上來看,他病得很嚴重,經常頭痛,幾乎到了精神不能支撐的地步,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堅持工作。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抱病演講,就算講得聲音沙啞,只要有人愿意聽,他都會堅持講下去。有時他也想休息片刻,但他把革命工作看得無比重要,感到自己責任重大,這份責任趨使他必須繼續強撐。
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廢寢忘食是楊闇公工作的常態。勞累過度使他患了嚴重的胃病,有時痛得不能吃東西,只能躺在床上,但他仍然堅持工作。
他的日記中多處記著“病仍未減,但責任迫使我不暇顧及,只好拼命去做?!薄拔覍聿皇遣∷?,就是被反動派殺死,革命工作有什么休息可說??!”……因為他已經把革命當成是上天賦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在1927年三·三一慘案發生前夕,反動當局就已經寫信告訴他將有事故發生。但他依舊說服了父親,告別妻子、一歲半的女兒、剛滿月的兒子,毅然走向打槍壩。在他明明知道群眾大會可能遭到破壞,自己有生命危險之時,他沒有退縮。當他在群眾的掩護下越墻脫險后,為了組織名單不落入敵人手里,他又不顧個人安危返回住地尋取,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最終壯烈犧牲。他為共產主義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在楊闇公短短29年的人生歷程中,為理想信念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面對酷刑、面對死亡,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怒斥敵人:“你們只能砍下我的頭,絲毫不能動搖我的信仰,我的頭可斷,志不可奪!”。鏗鏘的話語,體現了共產黨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崇高精神和鐵骨錚錚的英雄氣概。
在兇殘的反動軍閥面前,楊闇公為什么能夠無所畏懼?除了個性使然,更在于他的忠誠,是對信仰的忠誠、對黨的忠誠、對民族的忠誠。
楊闇公血液中流淌著最有價值、最值得為之堅守的東西,便是對信仰的堅定和對黨的忠誠,這是他生命價值的直接表現。他把理想、信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寶貴,甚至不惜用鮮血保護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
楊闇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他為革命英勇獻身的高尚情操、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忘我工作的獻身精神,值得我們永久傳承。(作者:楊雪蘭 單位:重慶市潼南區楊尚昆故里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