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成立于1938年4月,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的高等學府。在短短七年半的辦學時間里,培養出了穆青、賀敬之、馮牧等一大批著名文學家、藝術家。他們走出延安,把革命文藝的火種灑向全國,并在各地生根、開花、結果,成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魯藝也因此被譽為新中國文藝的“搖籃”。新時代,魯藝作為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依然凌空照耀著當今藝術院校的師生奮力前行,散發著鼓舞、溫暖、向上的力量。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赝斔嚨膷槑V歲月,魯藝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已經開始積極地實踐探索。
與黨同心,培養文化精兵
1.因黨立校,牢記使命。毛澤東同志在初到延安時,就萌發了建立“一武一文”兩支軍隊的設想。武是工農兵,總司令是朱德;文是文藝工作者,總司令是魯迅。毛澤東同志提出:一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一支愚蠢的軍隊,是無法戰勝敵人的。他曾在詩中稱贊戰地作家丁玲:纖筆一支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這不僅寄托著毛澤東對丁玲的殷切期望,也透露出毛澤東在蘇區穩定后,渴望凝聚一支文化大軍的緊迫心情。
1938年2月,毛澤東同志領銜,與周恩來等7人共同發布魯藝《創立緣起》。文中提出: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和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這是對于目前抗戰不可缺失的力量。因之,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干部也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我們決定創立這所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偉大的文豪魯迅先生命名。這不僅是紀念我們這位偉大的導師,并且表示我們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
1938年4月,魯藝成立,制定了“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致力于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的教學方針,并將黨賦予的使命融入校歌:“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戰士,藝術是我們的武器,為蘇維爾而戰斗,為打倒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解放獨立,奮斗到底……”,時刻激勵魯藝師生的抗日斗志。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強調: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雖然兩次文藝座談會相隔87年,但文藝的作用和地位沒有削弱,更加重要。新時代的藝術院校必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培養更多的文藝精英。
2.黨的關懷,激勵師生。魯藝受到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毛澤東同志出席成立大會并講話。同月,毛澤東同志在魯藝再次提出:“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斗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p>
1938年,出于對文學藝術家的愛護,中共中央決定,魯藝整體從延安北門外遷至橋兒溝教堂,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在周恩來的主持下,制定了正規化和專門化的教育方針及實施方案。1940年6月,朱德同志在紀念魯藝成立2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希望文化人要習慣過集體的生活,不要做渺小的個人,應當學習軍事,要參加武裝斗爭的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走進高校,與學生座談,回復學生信函,親切關懷青年成長,竭誠服務青年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發出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殷切厚望。藝術院校應當及時地把黨的關懷和希望傳遞到青年一代,引導他們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共圓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3.文藝報國,救亡圖存。黨的親切關懷,給了魯藝師生巨大的動力,他們自覺地開展藝術學習和創作,主動沖上前線,投入戰斗。戰爭雖然殘酷,但魯藝師生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成為真正的文藝戰士。
魯藝最先實施“三三制”學制,即首先在學校學習3個月,再到前線實習3個月,最后回學校學習3個月。在此期間,魯藝4個專業的師生都曾到前線體驗生活,甚至參加戰斗。
大型歌劇《白毛女》在創作和演出過程中,深深影響著主創人員的思想和情感,影響著他們的創作道路,也深刻地影響著解放區的歷史進程?!栋酌吩谧钚枰臅r候出現,對廣大群眾進行了一次深刻的階級教育,發揮了巨大的宣傳教育作用。以刻畫慣匪為主題的多幕歌劇《周子山》,大大提高了干部群眾的覺悟,配合了當時的掃匪斗爭。
小歌劇《兩個胡子》,在東北地區土匪經常出沒的村子演出,現場就有人坦白交代,并力勸親人脫離匪窩回家。小秧歌劇《李二小參軍》,臺上演出,臺下就有青年報名參軍。歌曲《二小放牛郎》,令敵軍士兵觸景生情,思念家鄉和爹娘,繳槍投降。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新時期的文藝青年,肩負著建設文化強國的重任。藝術院校必須帶領青年學生不斷從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元豐富的現代生活,寬松和諧的社會氛圍中汲取養分,以“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的時代擔當,全方位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
與民同樂,培養人民藝術家
1.走進群眾,走向“大魯藝”。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后的第六天,毛澤東同志專門來到魯藝演講。他要求師生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大魯藝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要重視民間的粗淺的藝術形式,比如快板、民歌、黑板報等,經過文藝家的加工提高,這種群眾文藝將會變成參天大樹。
在文藝為群眾服務的道路上,魯藝邁出了第一步。為了響應“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的號召,以田芳、江豐為正副隊長的魯藝宣傳隊成立了。1942年春天,安波、馬可、劉熾等人組成的音樂小組深入隴東、米脂一帶搜集民歌,4個月里采集民歌400多首。
習近平同志強調:“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毙聲r期,藝術院校更應當引導和鼓勵學生放下手機、放下電腦、走出課堂、走出宿舍、走出自我狹小的空間,走進人民生活的廣闊天地,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
2.聯系群眾,虛心當學生。1942春節,正是傳統戲劇表演的大好時機。粗獷、豪放,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的陜北秧歌,引起了魯藝師生的關注,他們專門把橋兒溝鬧秧歌的頭行人請來教秧歌。魯藝學員王大化把農民勞動模范馬丕恩父女的故事改為秧歌劇《兄妹開荒》。為做到逼真可信,演員們扛起镢頭上山,邊開荒邊排練。這臺僅有兩百多字的小戲轟動了整個邊區。秧歌隊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小小秧歌劇,凝聚萬眾心。
魯藝工作團在采風演出過程中,與群眾同吃同住,放下藝術家的架子,幫助農民勞作,結下魚水深情。深刻變化著的農村現實生活,給師生提供了豐厚而鮮活的創作素材。在排演《周子山》時,劇情很干癟,人物沒有細節,性格不突出。通過邀請地下黨老同志指點,增加了安排哨崗和約定暗號的情節,革命斗爭的氣氛立即呈現出來。劇目榮獲邊區的甲等獎。
魯藝美術系第三期學員古元,畢業后到延安縣川口區碾莊鄉實習,擔任鄉政府文書。工作之余,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為題材,創作了大量作品,他每刻完一幅,都要拓印好多張送給鄉親們提意見,摒棄了西方陰陽臉的畫法,采用中國年畫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具有了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與當時的文藝發展方向高度契合。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提出了“虛心向人民學習”的要求,“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新時期藝術院校,必須引導學生敢下苦功,經歷刻骨銘心的體驗,有了血肉相連的感情交融,有了親近大地的匍匐與諦聽,有了對于人民音容笑貌的細膩記憶與欣賞,寫出來的人、生活、情感,才能突破局限、充滿真情。
3.化身群眾,作人民藝術家。1943年春節,延安南門外廣場有近百個宣傳隊在廣場上亮相演出。魯藝把新創作出來的《大秧歌》《擁軍花鼓》等節目搬上露天廣場的舞臺,群眾爭相觀看,拍手叫好。小秧歌劇《兄妹開荒》哥哥的扮演者王大化聲音純凈,扮演妹妹的李波聲音嘹亮、動作活潑,成為延安人民心目中的明星。
魯藝教員馬可在陜北下鄉時聽到農民李有源在山中放聲歌唱《騎白馬》,迫不及待地記下這首歌的詞譜,經過整理修改,一首《東方紅》唱出了群眾的心聲,迅速從陜北唱遍解放區,唱遍全中國。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特別強調:文藝家要有一個立場的改變,從小資產階級的立場轉變到無產階級的立場,轉變的過程要經過痛苦地磨練。魯藝師生正是自覺地踐行著座談會講話精神,扎根西北高原的深厚沃土之中,與勞動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同他們水乳交融,心心相印,成為了真正的人民藝術家。
與時俱進,培養文藝先鋒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高校育人的全過程。
1.因事而化,以理服人。1942年春節,魯藝的蔡若虹、華君武和《解放日報》編輯張鱷在軍人俱樂部舉辦小型漫畫展,部分作品對延安存在的某些現象進行了諷刺和批評。參觀者蜂擁而至,甚至連俱樂部的門也都給擠破了,引起了轟動。毛澤東同志觀看畫展幾天后,召集3人到楊家嶺談話,語重心長地指出,漫畫要注重全局,不能對人們的缺點冷眼旁觀,應該多加鼓勵。一是不能把群眾的缺點夸大了,片面了;二是全民族抗日的時候,畫這些東西不合時宜。華君武對主席坦誠的開導心悅誠服。
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也伴生很多新問題。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做到因事而化,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解開學生的思想迷惑,既要旗幟鮮明,又要方法得當。要結合學生的思想關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平等討論,循序漸進,積極引導學生往積極、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凝聚和激勵廣大學生共同前進。
2.因時而進,善于創新。魯藝教員馬可,帶領文藝戰士們來到哈爾濱鋼鐵廠,和工人們一起加入熱火朝天的生產中。他從工廠墻報的一篇短文受到啟發,修改歌詞,填上曲譜,創作出膾炙人口的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這首歌成為工人邁向新中國時唱出的第一聲高昂的戰歌。
新時代藝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時而進,必須讓廣大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自覺把個人的藝術夢融入中國夢,成長為走在時代前列的文藝先鋒。
3.因勢而新,積極作為。1945年,中共中央決定把魯藝以文藝工作團的形式組織起來,開赴東北前線。歡送會上,毛澤東同志指出,東北雖然緊張,但是必爭之地,你們到那里去,要辦學校,爭取青年,把延安精神帶到那邊去。
魯藝師生穿越茫茫草原和白山黑水,步行3000余里到達哈爾濱,演出《白毛女》,拋撒新文藝的種子,很多東北青年圍著劇團報名學戲。工作團趁熱打鐵,在佳木斯成立魯藝,招收新學員,壯大黨的文藝隊伍。
新時期藝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勢而新,必須主動占領互網絡新陣地、掌握話語權,創新方法,把傳統工作優勢同信息技術緊密融合,形成網上網下的合力。
以苦為樂,培養藝苑新人
1.藝無止境,勤學勵志。魯藝初期的圖書館,只有四千冊圖書,文藝類圖書占到三分之二。一本文學名著的預約借閱者常常有一二十人之多,甚至要等上幾個月才能借到書。面對困難,文學系學員想出了抄書的辦法。從抄錄詩歌、散文,到抄錄小說,非常認真。在魯藝,每人對自己的借書證猶如黨證一樣神圣。
學海無涯,藝無止境,在攀登藝術的高峰上,沒有捷徑。魯藝的前輩為新時期的青年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青年學生要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方可放飛青春夢想,譜寫人生華章!
2.自己動手,從無到有。魯藝師生親自動手挖窯洞,學員住在石窯洞,教員住在土窯洞。在冬天結冰的時候,學員用從前方陣地撿來炮彈殼,做成冰刀,用枕頭護腰,練習溜冰。音樂系缺乏樂器,師生動手制作各種土造樂器,打擊樂是飯盆,用箱子、瓢、羊腸、銅絲造大提琴。簡陋的條件,不但沒有影響他們學習和創作的熱情,反而轉化成師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
現在,國家富強起來了,“艱苦奮斗不合時宜了”的“過時論”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傳播。新時期,藝術院校必須教育青年學生正確對待人生追求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明確青春的意義在于奮斗和奉獻。
3.青春如詩,歲月如歌。在延安最困難的時期,師生干吃饅頭,沒有菜,卻吃得津津有味,戲稱鍋巴為“列寧餅干”。女學員經過小小改動與裝飾的八路軍服,成為延安城的“時裝”。她們明眸閃閃,紅唇綻放,秀發輕舞飛揚,在英姿颯爽之間,唱著豪邁的歌兒,穿過歲月的光影,留下一串串美麗的印跡。夏日的黃昏,一隊隊抗大學員從成立走出來,隊伍沐浴在夕陽中,歌聲和哨聲傳得很遠,這動人的場景深深地感染了河邊散步的魯藝學員鄭律成和莫邪,于是一部激情之作《延安頌》誕生了,迅速唱遍了蘇區。雖然生活很苦,但精神上自由。毛澤東同志稱贊師生是“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
新時期,藝術院校要積極引導廣大青年投身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以獨特的視野發現和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創作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引導人們求真、崇善、向美,讓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
回望延安,信念不老;回望魯藝,初心不改。魯藝師生貼近生活的感悟,最終迸發出蓬勃的創造力,他們那些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風格的藝術作品,最終給歷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魯藝永遠是一座精神寶藏,留給后人無盡的啟示,傳承和發揚魯藝優良傳統,讓魯藝精神煥發出勃勃生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是新時期藝術院校爭創一流的歷史借鑒。(作者:陳紅祥 解 眉 單位:中央戲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