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一所大學,能像她一樣,在短短7年間,培養了200多位享譽中外的藝術家,為世界藝術殿堂增添了中國光輝;世界上沒有一所大學,能像她一樣,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作出《黃河大合唱》《兄妹開荒》《白毛女》《南泥灣》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藝術經典,她鑄造了民族文藝史和教育史上的兩座豐碑。
她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的高等學府——魯迅藝術學院。今年是魯藝80華誕,八十載沐風櫛雨,幾代人薪火相傳,魯藝所孕育的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文藝報國理想、為民服務宗旨、繼承創新的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依然放射著新的時代光芒。
當前,學習和弘揚魯藝精神,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忘文藝初心,自覺承擔宣傳思想工作“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聚焦新時代的現實生活,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創造出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品力作,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才能筑牢理想信念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方向是黨生存發展第一位的問題,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濒斔囀窃谌褡蹇箲鸬年P鍵時期誕生的。當時,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感召下,從敵占區、國統區吸引了大批革命青年和進步文藝人士奔赴延安,尋求救國真理。他們雖然有著較好的藝術素養和滿腔的愛國熱情,但是由于缺乏革命斗爭鍛煉和馬列主義熏陶,許多人對文藝的政治立場、發展方向、為誰服務等問題還存在不少模糊認識。面對延安文藝現狀,毛澤東同志以革命家、政治家敏銳的眼光,深刻洞察到這不僅是文藝與工農兵、文藝與抗戰的問題,而且是文藝的政治方向問題。是毛澤東倡導發起成立魯藝,以期組織起來,用革命理論武裝和擴大黨的文藝隊伍。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講話,進一步指出文藝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這為魯藝人廓清了認識上的迷霧,明確了前進的方向。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帶頭踐行講話精神,旗幟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堅持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創造了延安文藝時代的輝煌。
今天,廣大文藝工作者弘揚魯藝精神,就是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傳承紅色基因,筑牢信念之魂,充分認識文藝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文藝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黨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場和創作自由的關系,自覺抵制浮躁低俗、急功近利、粗制濫造等問題,滿腔熱情地講好中國故事,發出時代聲音,以優秀作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真善美,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充分發揮文藝的重要作用。
堅守文藝報國理想,才能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濒斔嚺c近現代、國內外藝術學府相比,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那深深融入師生血脈的強烈愛國意識。在民族危亡關頭,魯藝聚集了大批藝術人才,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表達愛國情感、發揮自身專長的平臺。魯藝人將對共產黨的愛戴、對人民群眾的熱愛、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用熾熱的藝術表達出來,教育人民覺醒、鼓舞軍民斗志、振奮民族精神?!读x勇軍進行曲》《九一八大合唱》《到敵人后方去》等經典作品,激發了全民族同仇敵愾、抗戰雪恥的信心,奏響了抗戰時代的最強音。他們以文藝為武器,投身抗戰前線,開展慰問演出、戰地宣傳和藝術教育,許多師生在對敵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毛澤東同志稱贊道,我們有兩支軍隊,一支是朱總司令的,一支是魯總司令的,把以魯藝為代表的文化隊伍,與革命軍隊相并列,“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
今天,延安橋兒溝魯藝古樸典雅的舊址,歷經滄桑,依然散發著藝術的芳香,這里承載著魯藝人的家國情懷和文藝報國理想,是文藝工作者和青少年感受魯藝奮斗歷程,傳承紅色基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文藝工作者到這里學習感悟,尋找初心,弘揚魯藝精神,就是要堅守文藝報國理想,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用百倍的創作熱情為祖國和人民放歌抒懷,助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大業,為時代鼓與呼,把一腔愛國熱忱轉化為報國、許國的具體行動,推出更多更優秀的精品力作,書寫人民偉大實踐、謳歌黨的豐功偉績、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改革發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堅持為民服務宗旨,才能扛起文藝社會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1942年5月30日,毛澤東同志到魯藝發表講話,要求魯藝師生把屁股坐到工農兵方面來,成為真正的文藝工作者,這樣文藝創作才有源泉,才會受到群眾歡迎。講話引起強烈反響,魯藝師生在講話精神的鼓舞下,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堅持扎根人民,到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學習和創作,為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翻身解放服務,推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軍民風貌、具有民間藝術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栋酌贰缎《诮Y婚》等劇目演出場場爆滿;《軍民大生產》《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歌曲,延安城的群眾幾乎都會哼唱;魯藝的版畫經常張貼街頭,魯藝的秧歌隊向群眾學習,演給群眾看,他們演到哪里,群眾就追到哪里。正是因為以人民為創作主角,以生活為創作源泉,魯藝的文藝作品才會深受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充分發揮了組織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
今天,廣大文藝工作者弘揚魯藝精神,就是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并且讓他們來評判和鑒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币虼?,文藝工作者要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堅持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歌唱,接地氣、強底氣、揚正氣,創作出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文藝作品,最終達到用先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的目的。
堅持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夯實文藝創新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魯藝精神的民族自信,突出表現在延安時期培養出來的大批優秀文藝工作者的崇高內在品質和偉大藝術實踐中,表現在面對困難和挑戰堅定自信、勇于創新、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尤其是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迫切需要文藝為抗戰發出怒吼,維護民族尊嚴,喚起民族自信心。魯藝的民族自信心,不是地處一隅的夜郎自大,而是包容創新,是在堅持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有所鑒別地吸收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特性、形式相融合,以我為主、兼容并蓄、創新發展。在教學中,不僅傳授知識,而且注重對學生民族品質、民族精神的培養,使魯藝人成為思想先進、從容自信、務實進取的優秀知識分子的典范。
今天,廣大文藝工作者弘揚魯藝精神,就是要學習延安時期文化自信、兼容并蓄、創新發展的優良傳統,使文藝工作者深深根植民族文化的沃土,彰顯民族文化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因此,要像魯藝當年辦學和做學術一樣,傳承好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好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發展好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守根固本鑄魂中充分吸收人類創造的各種優秀文化成果,博采眾長、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不斷豐富和提升國人的精神世界,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找準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新坐標,奏響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最強音。(作者:張子君,作者單位為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