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常常會想:‘初心’究竟是什么?今日所見所聞,我想初心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應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將初心湮沒,牢記歷史使命,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做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事?!睎|南大學青年學習社成員熊晨杰在過去的暑假有了新的感悟和認識。
暑假期間,東南大學團委堅持“思政教育、基層體驗、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社會實踐育人體系,選派690支團隊近7000余人到基層、農村、邊疆、老區,到脫貧一線、改革一線、攻堅一線,深刻感知改革開放40年的新成就、新面貌,將思政課堂搬到基層一線,讓“青年大學習”入腦入心入行。
跟隨總書記步伐 回歸時代初心
“窯洞的爬蟲、飛蛾以及陜西人民的樸實都讓我感受頗深。雖然待在那里只是短短幾日,但我們已經足夠感受到當年總書記在窯洞生活的不易?!睎|南大學青年學習社成員徐劉佳在暑假期間奔赴陜西延安梁家河,在親身感受知青生活條件艱苦之余,更立志堅守自己的那份初心,不厭其煩地解決身邊的小事,腳踏實地,不斷前進。
在福建三明市??诖?,村支書張書記激動地握著東大青年學習社成員荀子政的手說:“事實證明總書記是有遠見的?!笨倳?0年前“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的真知灼見讓如今??诖遑S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坝?~20年的時間,讓全國的農村都像我們這樣”,張書記的殷殷期許一直回蕩在荀子政的耳畔,坐擁宜居的環境,中國的許多鄉村振興了,國家才能興旺發展。
從陜西延安到河北正定、福建寧德,東南大學學子跟隨總書記的腳步,通過社會實踐把第一課堂中的思政課變成了行走的課堂。
到改革開放現場 感受母校力量
暑假期間,東南大學組織20余支學生團隊,共計300余人走訪航空、軍工、核能等與專業相關且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單位,前往全國重點經濟開發區和重點地域進行實習實踐。
在祖國的粵港交界處,東南大學粵行港珠澳小組成員從珠海一側登上了港珠澳大橋,走訪了港珠澳大橋項目部,感嘆于大國工匠們的智慧,并與為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劉曉東校友進行交流。
“為期6天的貴州行社會實踐圓滿走到了終點,這次‘走心’的社會實踐讓我感到大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了解民情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無論是參觀天眼,還是走訪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開闊了我看待古今、審視自我的眼界?!睎|南大學追夢天眼調研團成員王佳欣在返程的列車上感觸頗深。
東南大學追夢天眼團隊不畏酷暑,進入大山深處的黔東南中國科學院FAST重點實驗室,領悟大國重器的卓爾不群。
“我震撼于偉大工程的科技力量,同時也感悟到了東大人的貢獻與擔當。在地形陡峭的喀斯特盆地,施工人員無法像在平地那樣用塔吊完成桁架的遞送和拼裝,我校土木工程學院郭正興教授和羅斌教授接受挑戰,創新地提出了倒扣式弧形軌道滑移系統,實現了在山脈這樣復雜的地形條件下超大直徑圈梁高空組合滑移安裝的方法,現在的天眼周圈桁架上,仍保留著這一滑移系統?!甭犕戡F場工程師楊磊介紹FAST的有關背景與理論知識,追夢天眼調研團成員李天楊說。
在參觀航天東方紅衛星公司的工程時,團隊成員還有幸采訪到了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國防科工委任職、目前在該公司擔任顧問的東大校友張建菊前輩。
“注重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如何去學習。高新技術日新月異,所以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什么時候都要學習。要作出規劃,不能只想著做好眼前的事,而要把眼光放長遠,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標,再不斷為之努力?!眻F隊成員、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蘇之舟聽完張建菊校友的殷殷期許之后,告訴記者:“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我對投身國家科研事業前沿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鑄國之重器,才是儀科人真正的責任所在?!?/p>
從港珠澳大橋建設一線,到貴州黔東南FAST重點實驗室,再到衛星發射基地,這一個個重大發展改革建設中,東南大學貢獻著卓越的力量。學校將社會實踐作為鏈接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紐帶,助力學子把社會實踐與專業研究、職業發展和價值塑造相結合,牢記使命重擔。
發揮高校優勢 打好科普牌
這個暑假,來自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與物理學院的青年組成了“筑夢青年”科技夏令營團隊,在東南大學與南華縣教育局合作下,走進云南省南華縣思源實驗學校,與當地的中學生進行深入互動和交流。
4個小時的航班延誤、兩個半小時的航班、3個小時的大巴,東大青年到達南華縣時已經是傍晚,但旅途辛勞絲毫沒有澆滅大家的火熱干勁兒。從結構競賽,到物理趣味實驗;從趣味實驗,到校園尋寶,土木學院、物理學院、經管學院、建筑學院等多名教授、學者與青年學子一起,將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帶到南華的農村課堂上。
在江蘇南京,來自內蒙古準格爾旗第一中學、第三中學、第九中學、民族中學和世紀中學5所學校3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在南京度過了一周難忘的游學之旅。這些學子通過“蒲公英”圓夢計劃,赴南京游覽支教教師母校東南大學及名勝古跡,讓孩子們感受知名學府的科技魅力與人文情懷,感知江南的文化與生活,拓寬眼界。
在云南南華、內蒙古準格爾旗、貴州高芒等地,東南大學通過助醫助學等方式,將智力、技術和項目資源等輻射到貧困地區,助力鄉村振興,將思政課堂融入到社會服務中,推動思想引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記者 李潤文 通訊員 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