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是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政治覺悟的必修課,是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民族自信的必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痹谛聲r代,如何將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實現愛國主義、文化品格教育相融合,強化文化自信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政課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政課程文化自信教育的形勢
在新時代,加強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建設,是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基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證。推動高校思政課程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時代任務和政治工作。
第一,加強文化自信建設成為中華民族一項重要的時代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敝腥A民族的悠久文化,是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信仰之源,是民族文化、人文情懷的智慧之源。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是弘揚愛國主義、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
第二,當前國內外意識形態斗爭形勢依舊嚴峻,樹立青少年愛國主義信仰和民族文化歸屬感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事業。應當清楚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取得輝煌成就、獲得國際普遍贊譽的同時,仍然受到一些消極思想的干擾,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面對的局面依然復雜。此時,更要加強青年意識形態領域建設,讓他們形成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責任感,成為共產主義事業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青少年的成長多樣性日漸突出,培養他們民族認知和民族自信成為一項緊迫的工作。受國內外多元文化價值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本國文化傳統知之甚少,這不僅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不利于民族自豪感的養成。要讓大學生成為推動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和活力來源,處理好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和個人發展需求多樣化的“多”之間的關系,解決高校思政課程體系面臨的重點問題。
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政課程文化自信教育的內涵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占據著顯要地位。要通過文化教育,加深青年對民族文化成就的了解,進而從內心認同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一項重要的辦學特色。
第一,樹立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成為未來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重要引領。文化自信,是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的具體表現形式。當前,在黨中央的部署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工作得到了巨大推動,思政課教學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本土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民族歸屬感,是高校思政課程應當開辟的一個新領域。
第二,提升文化自信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理念的重要導向。圍繞這一導向,我國高校將繼續深入探索教學管理和方法的充分結合,構建中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體系。首先,要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改變對思政課程的被動消極心態。其次,要讓學生成為通曉古今、洞悉列國的全面型人才,增強對不良文化的判斷力和抵抗力。最后,要激勵教師創新教學工作方式,努力將書本原理轉變成學生易于掌握、樂于接受的語言信息,實現教師教學技能的長足進步。
第三,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成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現有教學和管理機制的重要契機。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是教學管理、教學設計、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整套機制,作為必修課和公選課,思政課程開展情況,直接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力度和水平。這要求思政課程教學管理部門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和方案,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
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政課程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徑
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改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精神面貌,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在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理論課文化自信教育研究,需要從教學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機制三個層次上,實現應有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
第一,創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適應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如何擺脫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始終思索的一個問題。首先,需正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的喜好制定相應教學計劃;其次,要注意通過生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價值標準、審美標準的改變,將文化自信內涵的新發展注入教學中;最后,要依據各類高校的實際條件和狀況,創造性落實教學計劃,注重推動學生內在學習熱情,讓文化自信教育從理念層面轉變成現實層面,培養出“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p>
第二,捋順高校思政課職責與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之間的關系,將提升本科生文化自信理念同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實現從教育理論到教育實踐的過渡。將文化自信與思政課教學相結合,是思政課教學突顯時代性、價值引領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從實踐層面提升思政課作用的重要工作。鼓勵學生自發考察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產生認知共鳴。
第三,從高校、院系和教師三個層面,形成全面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機制保證。正確定位高校、院系和教師在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過程中的職責和作用,尋找相互協同機制,構建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整體。提升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學實踐隊伍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提高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善于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啟發,進而形成從管理到教學的雙向反饋機制,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實際效果。(作者:張 曉,作者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