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對表對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聚焦關鍵環節,突出問題導向,多部門協同、多方式并舉構建僑校特色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內地學生、港澳臺僑學生和留學生融合共進,鞏固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不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實效。
著眼價值引領,打造“同心圓”。圍繞“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政治認同”,結合生源特點,堅持分流教學,推進內地學生、港澳臺僑學生和留學生同向融合。對于內地學生,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提升立德樹人效果。對于港澳臺僑學生,在課堂育人上設置“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與人生”“文化與中國發展”“文化與世界”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模塊;在實踐育人上,開展中國文化之旅及廣東社會實踐與歷史文化考察,成立“WE創-港澳臺僑青年眾創空間”和以港澳臺僑學生為主體的志愿者服務隊。對于留學生,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為切入點,通過舉辦中華才藝培訓班、組織實地考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組織進社區、企業、科研機構了解中國發展成就,增進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及對中國的認同。推進新生訓練營、朋輩分享等活動三類學生參與全覆蓋,打造了以內地學生為核心,多層發散、交互融合的同心圓。
著眼載體創新,搭建“微矩陣”。推動思政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實現思政工作“以微達人心,以微全覆蓋”。通過“微課、微信、微書、微壇、微行”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五微一體”教育新模式,整體設計6門線上課程和6個微課,引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建立自媒體微信平臺,編印系列政治理論精華讀本,組織系列微論壇活動,設置情景教育、引入豐富調研活動,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以思政教育和黨建微平臺建設項目為抓手,打造高品質思政工作新媒體矩陣,將官網、官微、“暨南微?!薄爸倚藕V敬網”“青年之聲”、各基層黨組織微信公眾號及名師和學生骨干的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整合起來,構建了以校黨委微信平臺為核心、黨委部門微信平臺為引領、各學院黨委微信平臺為主導、各學生組織微信平臺為輔的全覆蓋、多維度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實際、切中需求,整合力量共同發聲。
著眼機制建設,完善“制度群”。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問題意識,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不斷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群,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態化、長效化。印發管總文件《暨南大學黨委暨南大學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將黨和國家對思政工作的一般性要求與學校的獨特校情和辦學優勢相統一,細分三類學生培養目標,明確“暨南思政20條”。出臺8項配套制度,以學生思政和教師思政為立足點,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政治保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建設,突出國家導向和育人功能,加強課堂教學和其他宣傳文化陣地管理和建設,強化教材選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先進性,創新港澳臺僑學生培養,依托僑校優勢實施“十大育人工程”,著眼一體化育人,切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著眼部門協同,構建“大格局”。理順機制、加強協同,成立宣傳思想工作委員會,學校黨政主要領導任主任,相關職能部門及二級黨組織負責人任成員,下設講座論壇管理、課堂和教材管理、課題管理、網絡安全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5個專項工作小組,切實調動各方力量,增強宣傳思想工作協同合作的能力。制訂校黨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與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簽訂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書,明確各級黨組織責任狀,建立工作臺賬,推動從輿情預警、風險研判到有效處置的常態化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