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體現——電視文獻紀錄片《解放之戰》熱播引發的啟示
發表時間:2020-01-19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和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影視藝術中心聯合攝制的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解放之戰》,于2019年10月21日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開播。

  紀錄片《解放之戰》以歷時四年的解放戰爭歷史縱線為軸,以解放的30個大中城市為支點,力求覆蓋解放戰爭時期的五個階段、七大戰場、各個野戰軍,集中講述這些城市解放的戰略背景、戰役決心、決策內幕、戰斗經過和人物故事,深刻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勝利,對于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實現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奠定基礎和保障的重要意義。

  2019年11月14日,《解放之戰》創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來自電視界、理論界和新聞界的代表以及老干部代表、已播出城市市委宣傳部的領導齊聚一堂座談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解放之戰》這部片子在把解放戰爭這段輝煌歷史中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重塑為國魂和民族魂方面做了積極努力。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推出這個文獻紀錄片意義重大,表明對于為新中國建立做出貢獻的老英雄、老前輩,祖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邯鄲、石家莊兩個城市的收視信息顯示,廣大青年學生是收看的主要群體之一。許多青年學生談到,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國度,成長在美好的新時代,但對于新中國是怎么來的,中國人民是怎樣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知之甚少。觀看了紀錄片《解放之戰》,弄懂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真理,才知道新中國的建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紛紛表示要不負韶華,刻苦學習,勤奮工作,以實際行動報效國家。

  《解放之戰》播出引起反響并獲得廣泛好評,給我們一些啟迪和思考。

  一、要把傳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作為永恒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濃厚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設立烈士紀念日、頒發國家榮譽勛章等,使崇尚英雄蔚然成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方陣中,最為感人、撼動人心的一個畫面,就是致敬方隊。那些為新中國建立發展作出貢獻的老英雄、老前輩及其子女代表走在隊列中,接受祖國和人民的致敬。這一安排獨具匠心,順應民意,導向鮮明。紀錄片《解放之戰》與這一時代主題同頻共振,相得益彰。通過城市的解放,反映出每一座城市的攻取、每一個高地的爭奪都是人民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極其悲壯和慘烈。該片著重描寫我軍指戰員面對犧牲時所表現出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十分具有感染力。毛澤東主席親自去邯鄲紀念碑前悼念烈士,在西苑機場閱兵時看到“塔山英雄團”的軍旗特意停下車注視部隊,體現了領袖對英雄的敬重,畫面親切感人,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推出《解放之戰》,謳歌為新中國成立立下豐功偉績的英雄,讓觀眾崇尚英雄,敬仰崇高,必然會引起社會共鳴。歷史終將證明,英雄和崇高是共和國最為珍貴的歷史記憶,英雄精神蘊含著我黨我軍的紅色命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二、要擔當起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責任

  傳承紅色基因是文獻紀錄片的使命責任。當下,傳播受眾的主要群體是青少年一代,如何把這一厚重的歷史故事講精彩,讓青年一代人喜歡主旋律作品,主動接受歷史的教育和洗禮,是文藝作品創作要思考的問題?!督夥胖畱稹分鲃搱F隊在選題策劃之初,就著重考慮如何把解放戰爭的歷史故事化、人物化、電視化,以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該片著力尋找每一個城市解放的特點,提升收視的亮點,比如解放石家莊和濟南都是大城市攻堅,該片把石家莊的重點放在“攻堅”,而濟南則突出“破局”;著力精細刻畫人物性格,提升吸引力,該片力求捕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例如,毛澤東、陳毅、粟裕、許世友等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感染力很強;著力講好每一個故事,提升期待度,在一些關鍵戰斗情節描述舍得給篇幅、下筆墨,例如《邯鄲初勝》中高樹勛起義、《石門攻堅》中活捉敵軍總指揮劉英、《濟南破局》中毛澤東點將許世友、《錦州血刃》中塔山阻擊戰等,情節生動,感人淚下;著力配好每一幅畫面,提升觀賞性,實踐證明,只有把工作做到精細,把握好作品的藝術水準,就能吸引新時代的青少年對主旋律作品的關注。

  三、要高度重視歷史史料的挖掘和保護

  《解放之戰》共采訪到解放戰爭親歷者195人次,請他們講述戰斗故事,揭秘取勝之道,是該片的又一突出特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采訪解放戰爭的親歷者也成為一項搶救性工程?!端钠皆⊙返挠H歷者孟昭文,今年91歲,時為東北民主聯軍保安第一旅戰士,他講道:“連長犧牲了,一排長代替指揮,一排長犧牲了,一班長馬上代替,戰斗開始前都開這個會,都準備犧牲?!边@樣的表述語言樸實生動,卻沖擊力強大?!杜R沂硝煙》中的親歷者滕錫遠,今年95歲,粟裕司令員親切稱他“騰黑子”,《石門攻堅》中的親歷者趙風朝,今年93歲,《濟南破局》中的親歷者鞠開,今年92歲,時任粟裕的秘書,等等,有一百多位戰爭親歷者講述當年戰爭場面,情節十分感人,這也為這部紀錄片增添了分量和色彩。這些親歷者的講述,是其他資料無法替代的。然而,這部分親歷者都年事已高,健在的為數不多,留下老兵的聲音,極具歷史緬懷價值,應當抓緊對重要的文物場所、文獻資料、事件親歷者及其親屬,進行留聲留影,搶救性保護珍貴歷史史料。從這一點講,《解放之戰》為補充完善解放戰爭的史料做出了一定貢獻。

  四、只有人民記住的才是國家記憶

  《解放之戰》從創意之初,就是為《國家記憶》量身定做。主創團隊按照“為國家留史,為民族留記,為人物立傳”的欄目要求,精心打磨這部作品。這部作品展現的是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如何讓更廣泛的人群了解這部作品、了解這段歷史,是面臨的又一課題。為此,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讓作品進軍營、進校園、進社區,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作為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教材。要拓寬推廣的渠道,借助新媒體等現代手段搞好宣傳,努力發揮紀錄片的各種功效,使紅色記憶、民族記憶植根于廣大人民心中,凝結成永恒的國家記憶。(作者系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影視藝術中心副主任 侯義康)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小偉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