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學在大德育理念的指引下,牢牢把握“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理念,成立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整合校內外資源,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未來需求,構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包括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學生文化和實踐活動四個方面的一體化德育體系,著力從身心健康、公民意識、國家認同、國際視野等方面培育學生的擔當品格,努力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推動學生成長為勇于擔當的優秀人才。主要做法是:
一、著力用好校內資源,充分挖掘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一是發揮思想政治課及思想品德課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作用。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理論認識和價值認同。開設《模擬聯合國》《模擬政協》《學生公司》《GA商學社》等實踐類選修課。探索學科滲透生涯教育、學科德育等課程,其中《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提升學生理性精神的實踐研究》入選北京市重點課題,《在政治課教學中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研究》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課題并推廣應用,對學生發展和價值引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發掘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語文學科舉辦“古韻金聲”古典詩詞誦讀、“毛主席詩詞朗誦會”、中華贊詩詞大賽、編寫紀念汶川地震文集;開展與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師生面對面活動,與學生談人生和理想、談祖國和未來。數學學科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利用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崇高理想,通過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建筑的雄偉壯麗和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生物學科組織根與芽小組在校園開墾荒地,種植蔬菜,建設果蔬樂園,倡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地理學科組織同學制作蒙古包、竹樓、窯洞等中華民族聚落,組織同學舉辦民族服飾展,進行基本國情教育。
三是拓寬德育課程。引導學生通過選修課、研究性學習等途徑破譯北京古建筑密碼,對北京建筑民俗文化、北京的胡同、中國古代服飾藝術、圓明園防滲工程等傳統文化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使德育落實到具體行動。
二、積極開發社會資源,以三大主題教育活動為主線,分層次、分類別、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一是在起始年級中開展“光榮與夢想”的愛校、愛國教育。從2009年開始,學校設立誠實守信獎、熱愛勞動獎、勤儉節約獎、助人為樂獎、綠色環保獎、服務社會獎等獎項,每年校慶日舉辦優秀道德風尚獎頒獎典禮,學校領導親自給獲獎同學頒獎,培養學生崇尚光榮的良好品質。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開展熱愛大自然、熱愛美好校園的各類活動,讓學生全方位接受一零一傳統精神的熏陶,激發他們的青春熱情,培養愛校愛國的情感。邀請航天英雄楊立偉等英模給學生講課,聘請三位航天員擔任校外輔導員,在學生中大力弘揚航天精神,鼓勵學生“為祖國的強盛發奮讀書、為民族的未來錘煉本領”。組織學生到西柏坡尋根、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憑吊,增強學生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責任意識,激發他們樹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定信念。
二是在初二、高二年級開展“憂患與自豪”當代中國國情教育。成立近百個學生社團,在開展社團活動中進行國情教育。連心社、微笑社團、小紅帽等社團組織學生先后到海淀區聾兒康復中心、松堂臨終關懷醫院、順義太陽村、海淀環衛中心、中關村交通支隊等地開展志愿服務和慰問活動,在聯系群眾中深刻了解社情民意,在服務百姓中心系人民安危冷暖。邀請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子、航天工程師錢永剛,軍事科學院院長錢海皓,國務院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寧寧等專家給學生作國情報告,就國防建設、海洋權益、金融危機等問題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讓學生感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在畢業年級開展“使命與責任”理想信念教育。面對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多元價值取向問題,學校特別重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初中年級以“集合在共青團的旗幟下”為團建主題,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校級中學生業余黨校始終堅持用先進的思想引導青年學生,在實踐的熔爐中錘煉青年學生,使青年學生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政治信念,沿著“四有”新人方向健康成長。近五年來,推薦73人參加海淀區中學生業余黨校學習,20人參加市級中學生業余黨校學習。每年在圓明園舉行高三學生“十八歲成人儀式”,讓學生不忘國恥之痛。學生在莊嚴的國旗下宣讀“成人誓詞”,讓夢想在這里放飛,讓人生的旅程從這里起步。
三、延伸整合其他資源,推動家庭、社會重視和參與學生成長,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共育機制
一是實行“班主任+雙導師”制的學生指導模式。班主任在完成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上,還要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和人生導師,包括輔助生涯教育、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協調各方面資源共同為學生的發展搭建最好平臺等。雙導師包括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校內導師以學生科任教師為主體,在學生的學習、思想、生涯規劃等各方面進行指導。初中實行配給制基礎上的雙向自愿,即學校為有需求的師生在自愿基礎上安排導師;高中實行搶選制基礎上的雙向自愿,即像選課一樣由學生在網上直接選擇導師。校外導師以家長和校友為主,充分發揮家長和校友的資源優勢,特別是專業和職業兩方面的優勢,彌補學校和教師在此方面的不足。校外導師每學期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一次以上,組織職業體驗活動一次以上,并負責建立班級職業體驗基地。
二是實行“家長+學長”制的學生指導輔助模式。家長在學校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的指導下,引導孩子進行學業規劃,制定高中或大學目標,確定選考科目和專業方向。家長要引導孩子思考這樣的問題:“三年后我將在哪里?”“什么專業才是最適合我的?”“初中三年我要怎樣度過?”“高中三年我應培養哪些能力和素養?”“我應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未來我想從事何種職業?” “我要選擇什么樣的人生?”“我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進行科學的學業規劃、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學長以在校高中生和大學生為主,實行“高中帶初中”“大學帶高中”的大帶小模式。學長們在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的指導下,協助學弟學妹進行學業規劃,包括學習方法輔導、學段特點及學科層級特點交流、大學專業及其課程設置交流等方面。通過學長們的指導,學生了解了高中、大學及相關專業,為他們更好地做出選擇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是實行“校外輔導員+社會基地”制的學生實踐模式。學校充分發揮 “名人效應”的正面示范作用,聘請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宋魚水為學校法制校長,聘請航天英雄楊利偉、景海鵬、王亞平,深潛英雄唐嘉陵,作家王蒙、梁曉聲、梁衡、畢淑敏、舒婷、張抗抗、鐵凝、莫言、曹文軒、周國平,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敬一丹,藝術家六小齡童等人作為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他們多次到校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學校非常重視社會實踐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通過多種途徑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了100多處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既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三一八烈士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又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海淀稻香湖非遺文化科學城、蘇州昆曲院、梅蘭芳大劇院等;既有代表中國科技先進水平的聯想、方正、華為、百度、航天員中心等,又有反映我國基層生活現狀的福緣門社區、青龍橋派出所、風華打工子弟學校、海淀區綠化隊等;既有滿足學生不同職業體驗需求的學校、醫院、科研單位、創業中心、部隊院校等,也有讓學生有不同人生閱歷的松堂臨終關懷醫院、聾兒康復中心、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等。在這些實踐基地中,學生們培養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探索學生德育工作的具體實踐中,做好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牢牢抓住思政課和課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學校紅色基因,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旗幟鮮明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二是要注重挖掘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學生社會實踐。讓學生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錘煉本領,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在提高社會實踐能力中更深刻地理解“讀書是為了什么”的命題,使學生領會對社會的貢獻不是旁觀、批評、破壞,而應該是建設。
三是要注重發揮家長校友作用實現家校共育機制。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社區以及其他關聯方的良性互動,是形成一個學校德育共同體的基礎和前提。要構建緊密聯系的家校良性互動平臺,讓學校真正成為教育孩子、服務社區、連接社會的共同學習中心。
四是要注重調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內在驅動力。依據尊重、責任、體驗、自主的原則,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自主規劃、自覺實踐、自查自律、自我教育的道德體驗培養模式,做到過程學生參與、形式學生接受、成效學生認同。
五是要構建積極健康校園文化營造良好育人環境。校園以它獨有的自然環境、文化氛圍成為萬千學子心中永遠的情感依歸。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對學生們的熏陶與浸染,才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作者:陸云泉 單位:北京一零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