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紅 真美善——探尋中車改革創新的根脈
發表時間:2020-01-14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分別視察中國中車集團公司(下稱中國中車)下屬動車、機車和貨車企業,每一次都對企業的改革發展、對中國高鐵的持續發展、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提出明確要求,指明前進的方向。在2019年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中國中車結合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總結反思自身走過的改革發展之路,為企業未來發展探尋文化根脈。

  中國中車快速發展,得益于改革創新。中國中車改革創新的主要特點,可以凝結為一句話:“中車紅,真美善”。與其他央企一樣,中國中車作為共和國長子,傳承紅色基因、堅持改革創新,矢志振興民族工業、擔當產業報國使命,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

  改革創新造就新中車

  中國中車是我國百年工業文明飛速發展史的親歷者、見證者,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縮影。

  高鐵是改革開放催生的絢麗花朵。高鐵是我國高端裝備的名片,也是中國中車的名片。高鐵看似“忽如一夜春風來”,實則十月懷胎、孕育長久。中國高鐵的成功,來源于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的技術積累、管理積累和人才積累,也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和組織優勢,是全社會共同協作、共同奮斗的結果。上述“三大積累”和“三大優勢”都是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結果。

  中國中車從鐵道部分離打響了加快改革的發令槍。中國中車改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蓄勢待發、大膽突破、全面深化。2000年從原鐵道部分離,是中國中車改革的一個重要時點。分離前,改革是小步慢行;分離后,改革是大步快跑。第一個階段是蓄勢待發,主要是擺脫計劃經濟觀念與束縛,適應商品化經營環境,實施企業經營承包制。第二個階段是大膽突破,從原鐵道部分離,分立為南、北車集團,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實現“A+H”上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第三個階段是全面深化,2015年南、北車合并重組為新中車,著力推進國際化經營、增強戰略協同、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啟動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

  中國中車百年一直經受改革創新的洗禮。中國中車歷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已經有139年,是一部與國運相通、發奮圖強的改革史。100多年來,中國中車見證了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非凡歷程。中國中車擁有15家百年以上建廠史的企業,曾是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的發源地,具有厚重的紅色底蘊和優良的革命傳統。一代代前輩們立志產業報國、實業興邦,一直擁抱改革、救國圖存,為新中國經濟建設、為國家整個工業體系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一代代中車人始終站在時代變革的前列,成就了今日中車在國際軌道交通行業的地位。

  改革的精髓是“真”

  中國中車改革的精髓或實質,是一個真字。改革,是一個撥開迷霧發現事物發展本來面目,追求真理、逼近真相、探求規律的過程,核心邏輯比具體行動更重要,必須找準根本方向。中國中車改革,堅持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奔著問題去。在堅持改革方向的前提下,盡快發現“正確”的問題,抓住一切機會,利用一切優勢,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面對“正確”的問題,敢于動真碰硬,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奔著問題改,這是真改革。如果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經驗模式而不顧國情、企情,堆砌概念,或應景潮流,都不是真改革,也不可能解決企業的問題。中國中車近20年的探索實踐,在改革方向的確定上,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把握“兩個不能”、理清“兩個關系”,找到了一條符合央企實際、適合自身需要的改革路子。

  把握“兩個不能”。即不能全盤西化、不能迷失自我。央企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選擇什么樣的改革模式?關鍵是要把握兩條,一條是立足于國情、社情、企情、民情,不全盤西化;另一條是堅守央企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不迷失自我。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深化改革,要時刻牢記央企的身份定位,不能把本色和優勢改沒了,不能把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搞丟了。

  理清“兩個關系”。即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市場的關系。談國企改革,要認識企業本質,找到企業與政府、與市場的準確定位,利用好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依托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探尋改革之路,展示企業作為微觀主體的活力。

  改革的動力是“美”

  中國中車改革的動力或目的,是一個“美”字。對于企業來說,改革千條萬條,檢驗標準只有一條,產品品質和效益。產品品質高,企業效益好,幫助人民群眾過上了美好生活,這樣的改革才算成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比嗣袢罕姙橹熊囂峁┑漠a品和服務首肯點贊、口碑相傳,中國中車的改革創新才能算是過關。中國中車的初心和使命,往大處說,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交通強國、制造強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小處說,是制造美輪美奐的產品,為社會、為群眾提供交通出行的美好體驗。中國中車正視自身在產品、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差距、短板和不足,知恥而后勇、奮起直追,增強改革創新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把美好的產品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民。

  奮起直追產品差距。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華大地上行駛著英、美、德、法、日、比、俄等9個國家的30多家工廠198種型號的蒸汽機車共4069臺,被稱為“萬國機車博覽會”。今天,從“綠皮車”到“復興號”,從蒸汽機車到電力機車,從C1型貨車到C80型貨車,既反映了中國鐵路的歷史變遷和中國中車的技術進步,更體現了新中國建設、改革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中華大地上飛馳的高速動車組、大功率機車、重載貨車,全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發展成就的“國家名片”。

  奮起直追技術差距。2000年世紀之交時,我國機車車輛裝備的整體技術水平,比西方發達國家先進企業有20年以上的差距。十幾年來,奮起直追,彎道超車,實現了技術水平從追隨、并跑到領跑的超越,走出了一條薪火相傳、自力更生的“爭氣路”。圍繞“高速重載”開展的鐵路大提速,帶來了技術進步,推動了鐵路裝備質量提升。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掌握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和十項配套技術,建立起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奮起直追管理差距。從計劃到市場,從工廠制到全民所有制,再到公司制,這十幾年間中國中車在管理上大步與國際接軌,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企業的差距。立足國情和企情,瞄準國際知名企業作為標桿,既充分吸收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又重視從企業自身實踐中挖掘富有生命力的東方管理智慧,領悟管理之道、資本之道、品牌之道、合作之道,萃取東西方管理精華,讓管理與時代同步。

  改革的實踐是“善”

  中國中車改革的實踐或歷程,是一個“善”字。善,意味著善意、善心,好的愿望;善,也意味著改善、完善,不斷進步。危機導致改革、倒逼改革,而改革則需要有好的出發點、好的操作法,經過不斷地實踐,最后臻于完善。中國中車的改革就是問題導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的問題,把著力點放在“五重”上。

  重在人的解放。中國中車改革,用力最多的地方,就是把人解放出來,把人的創造力、活力激發出來。首先是打開員工的思想禁錮,讓所有人的思想觀念和時代接軌、市場接軌、世界接軌。其次是推動員工的改革實踐,把大量年輕人推到改革創新的第一線。中國中車在人的解放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四項:一是送出去,突出國際視野,突出全球思維,全方位地把管理、技術、技能各類人才送出國門、學習交流;二是用起來,大膽起用年輕干部,積極營造“多元開放、包容融合”的創業環境;三是留得住,堅持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營造“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聚集富有才華的年輕人到中車旗下;四是站得穩,尊重員工的首創精神,讓員工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自豪感。

  重在戰略優化。用改革的思維,不斷提升戰略動態優化能力,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目標不放松。戰略目標始終如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品領跑,二是競爭力提升。戰略主線一直很清晰,就是追趕,然后超越。為了保證戰略落地,通過“小總部、大業務”的治理模式,不斷提升集團管控能力。2000-2004年,實施“歸核戰略”,通過整合重組將業務集中到具有競爭優勢的軌道交通裝備領域。2004-2008年,實施“強核戰略”,以技術創新為內核積聚核心競爭力。2008-2014年,實施“造核戰略”,推行以精益為特色的全價值鏈協同創新。站在新時代,實施“擴核戰略”,進一步提出了“雙打造一培育”奮斗目標(打造受人尊敬的國際化公司,打造黨建金名片,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努力讓“金名片”熠熠生輝。

  重在業務活力。通過改革優化管理機制,快速反應市場,推動業務協同,持久釋放活力。從“精、優、強、實、準”五個維度,圍繞產業報國、實業興邦,著力構建和形成功能明確、結構合理、互相融合、動態協同發展的業務生態,實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一是“精”耕細作軌道交通裝備主業,推進核心業務技術升級,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二是大力拓展“優”化相關多元業務,已形成高分子復合材料、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環保裝備等新興產業。三是一體協同做“強”核心產業鏈條,打造各關鍵系統、重要零部件等機電產品核心技術平臺,形成中國中車核心技術鏈、產業鏈、價值鏈。四是全面融合做“實”五大產業平臺,即重點打造產業投資孵化、金融資金池轉化、資產開發與價值創造、智慧物流和互聯網支持“五大”平臺業務。五是精“準”發力打造產業發展引擎,打造技術鏈和產業鏈上下游、智能和數字化等業務,向“制造+服務”一體化轉變,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

  重在資源配置。內部重組優質資產,外部整合全球資源。聚焦內部,實施資源配置、業務重組,拉開了企業專業化分工、規?;洜I的大幕。放眼全球,把提升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作為重大戰略舉措,加快國際化經營。中國中車國際化發展先后經歷了出口貿易、市場布局和全球資源配置“三個階段”,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走出去”策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實施“五本模式”(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購、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務、本地化營銷),擔當好“四種角色”(文化“傳譯者”、人才“孵化站”、產業“推進器”、社區“好鄰居”),實現了“四大轉變”(出口產品實現了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級;出口市場實現從亞非拉到歐美澳的飛躍;出口形式實現從單一的產品出口到產品、資本、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的組合出口;出口理念從產品“走出去”到產能“走進去”、品牌“走上去”的轉變)。

  重在組織效能。落實黨中央要求,緊扣時代脈搏,堅持改革思維,創新工作方法,發力“三基”建設,提升黨建質量。立足產業特征和企業特點,中國中車提出了黨的建設“八字方略”(務實、高遠、引領、典范),努力做到實業報國、實體興企、實力雄厚,做到站位高、起點高、標準高,做到思想引領、組織引領、產業引領,做到黨建典范、發展典范、改革典范。以新時代高鐵先鋒工程為主要載體,遞延開展“建強提升”“提質換擋”“成效躍升”專項行動,全面推進實施 “九個一”黨建品牌工程(明確“一個標準”,推動黨建基礎規范化;搭建“一個平臺”,推動黨建管理信息化;探索“一種模式”,推動黨建活動項目化;推行“一種方式”,推動黨建作用可視化;建立“一套機制”,推動黨建考評系統化;創建“一組載體”,推動黨務培訓陣地化;鍛造“一支隊伍”,推動黨務干部專業化;弘揚“一種精神”,推動文化理念人格化;塑造“一批品牌”,推動黨建品牌譜系化)。

  改革永遠在路上

  改革創新永無止境。未來,中國中車將一如既往服務國家戰略,積厚以成勢,不斷累積優勢,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登高更望遠,清醒認識變勢,看透迷霧堅定航向;攀登不停步,繼續闊步前行,充分擔當央企使命。

  未來怎么辦?要用更系統、更深入的方式思考企業發展的大勢、長遠、根本。做好企業要考慮五點:一是適應時代之變創新商業模式,二是為顧客源源不斷創造價值,三是利用核心競爭力來發展新的業務,四是創新核心技術和運營模式,五是加快變革管理能力。

  未來怎么走?中國中車未來定位為“一大四有”,即企業大發展、社會有地位、員工有尊嚴、外界有影響、擔當有作為。對照“三個領軍”“三個領先”“三個典范”標準,結合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將改革向縱深推進,著力打造具有“五化”特征的中車,即國際化中車、多元化中車、高端化中車、數字化中車、協同化中車。(作者系中共十九屆中央紀委委員、中國中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化龍)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小偉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