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吹響了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號角。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引領,文化振興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為加快鄉村文化振興、繁榮群眾文化生活,近年來,棲霞市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圍繞弘揚文明風尚、建設美好家園主題,精心策劃“我愛我家”社區(村居)文化節,整合優勢資源,打造“文化節+N”活動模式,通過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文體活動,凝聚起社會文化力量,發揮出文化資源功效,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贏得廣大群眾好評。
“文化節+匯演”強帶動,搭建載體、創新形式,激活城鄉“文化基因”
高質量文藝節目是增強文化活動觀賞性,激發群眾參與熱情的關鍵。文化節前期,棲霞市委宣傳部緊抓關鍵,著重加強文藝作品頂層設計,按照“抓創新、接地氣、出精品”原則,組織呂劇團、戲劇家協會、音樂家協會等專業社團組織,深入基層走訪調研,充分挖掘傳統特色文化和非遺資源,運用現代表現方式包裝打造,并積極融入文明理念,精心編排出呂劇《衣家人》《戲說斗富》《牟二黑子傳奇》、歌曲《鄰居之歌》《好人》、相聲小品《禮儀》《回家》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通過文化大篷車在基層巡回演出,贏得群眾一致好評。文化節期間,還組織文藝志愿者,深入各村各社區指導組建鑼鼓隊、合唱團、舞蹈隊等各類文化團隊1100余支,充分壯大民間文藝力量。文化節自今年年初籌辦,一直持續到9月,呂劇團及各民間文藝隊伍深入16個鄉鎮和城市各社區,為廣大群眾奉上了精彩紛呈的文化大餐,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100余場次,參演人員上千人,受眾近10萬人次。
“文化節+激勵”重引導,深挖典型、示范引領,釋放道德“帶動力量”
如果說精彩的文藝節目是文化節最大的魅力,那么培植優秀典型、倡樹文明新風則是文化節最引人稱道的亮點。文化節前期,在全市各社區、鄉鎮廣泛開展優秀保潔員、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優秀紅白理事會主任、社區好樓長以及優秀志愿者評選活動,累計挖掘選樹基層典型700余個,并借助文藝匯演,將表彰晚會開在鎮村、開在群眾身邊,讓奉獻在一線的各類先進典型走上舞臺,進一步增強帶動感染力,使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受到了鼓舞。圍繞倡樹“棲霞精神”,文化節期間,廣泛開展好人評選活動,先后有“二十年獻血4萬毫升”的林海峰、“照顧殘疾大伯哥43年”的王淑蓮、“車禍現場勇救5人”的張歡等近20人被評為“煙臺好人”,其中4人被評為“山東好人”。同時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站等平臺,用巡回宣講、主題報告等方式,宣傳棲霞好人精神,發揮正面典型引導激勵作用。
“文化節+幫扶”促小康,扶貧濟困、傳遞溫暖,托起群眾“幸福底線”
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濟困活動,采用“政企合作”慰問幫扶新模式,動員愛心企業參與困難群眾幫扶,政府提供困難群眾名單,企業提供愛心物資,并實地到貧困戶家中走訪慰問。一方面,為困難群眾送去慰問品,緩解其生活壓力;另一方面,推動企業愛心文化建設,樹立奉獻社會示范榜樣。文化節期間,先后組織愛心愛心企業深入16個鄉鎮,走訪困難群眾200余戶。同時組織“愛在棲霞”“果都星光公益”等志愿服務團體,開展關愛空巢老人、幫助困難學生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100余次,助老助困助學物資近百萬元。注重發揮文明單位在扶貧濟困中的帶動引領作用,出臺《文明單位考核辦法》,將公益活動開展列入文明單位常態化管理,社區文化節期間,組織省市級文明單位開展愛心捐助、困難走訪等活動270余次。
“文化節+文明”轉風氣,注重引導、強化帶動,掀起文明“時代新風”。文化節期間,在為群眾送去精彩紛呈文藝表演的過程中,每場演出都穿插以宣傳文明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有獎問答,群眾爭相搶答,在熱烈歡快的氛圍中講述文明、傳遞新風。精心拍攝以鄉村文明為主題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和移風易俗宣傳片》以及電影《蘋果村的喜事兒》,下鄉在全市各村播放,收到良好效果。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將志愿者、黨員干部、優秀教師、道德模范等組成宣傳隊,圍繞傳播新思想、倡樹新風氣,開展理事會培訓、道德講座、技術下鄉、新生活培訓等活動100余場次,為群眾提供了精彩的文化大餐和優質的道德滋養。
社區文化節作為一項綜合性全民活動,要想達到滿足群眾需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效果,就必須加強部門間聯動,整合政府部門、媒體、企業等有益資源,形成各方良性互動運行模式。棲霞市將按照文化節功能要求,創新理念、全面發動,動員有關單位共同策劃、組織活動開展,細化責任分工,發揮職能優勢,全面提升文化節開展質量和水平。積極搞好活動規劃設計,通過實地調研,結合群眾“喜好”,精心設計文化“大餐”,努力打造具備棲霞影響力的文藝精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暢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作者系中共棲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王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