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潼南區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楊闇公和共和國第四任主席楊尚昆的故鄉,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潼南區依托革命先驅故居、陵園、黨史陳列館等紅色資源,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學習革命歷史、弘揚優良傳統,讓紅色文化成為廣大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抓載體創新,打造紅色文化新陣地
以本土革命先輩優良傳統為載體,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讓無形的紅色文化固化成型、立體呈現。
一是高站位。2007年6月,潼南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將楊尚昆陵園、楊闇公舊居、楊尚昆舊居(長灘子“四知堂”)、楊闇公烈士陵園、楊氏民居等整合組建成立楊尚昆故里管理處,成為潼南縣委直屬事業單位(現為潼南區委直屬正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業務上接受宣傳、文化、旅游、民政等部門的監督和指導,徹底改變了過去分別由宣傳部、民政局、文廣新局、文管所分散管理的局面,形成了紅色文化資源組團保護利用,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弘揚革命精神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建基地。以楊闇公舊居(含永綏祠)、陵園和楊尚昆舊居、陵園為載體,建成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重慶市廉政教育基地、重慶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重慶市家風教育基地、重慶市首家家風館,打造50余畝的家風主題公園,成為社會各界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傳統、激發愛國熱情的重要陣地和廣大青少年學習革命傳統、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課堂,年接待游客150萬余人次。
三是布展館。為加強愛國教育、黨性教育、家風教育,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組織實施楊尚昆舊居修復布展工程、楊闇公烈士陵園改擴建工程、楊闇公舊居修復布展工程、楊尚昆舊居周邊環境整治工程、民主革命時期潼南黨史陳列布展工程、楊氏民宅后裔楊廣平先生捐贈物品布展工程,布置雙江楊氏家族世系脈絡圖牌匾,豐富和完善展陳內容。圍繞弘揚革命先輩優良傳統家風這條主線,建成由楊氏家風展廳、革命先輩優良家風展廳、“和美潼南 家育清風——家風潤萬家”主題活動巡禮三個部分組成的全市首個家風館。
四是進課堂。在區委黨校常年開設革命傳統教育、家風家教精品課堂,在全區中小學廣泛開展“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革命先輩家風”主題班會,組織干訓學員、中小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家風教育基地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闇公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現場教學,每年累計開展各類教學活動300余堂次,推動紅色文化教育、家風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引萬千家庭,涵養紅色文化風尚
堅持把紅色文化教育作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采取家庭成員互動、革命故事感召、主題活動傳承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紅色文化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的作用,推動紅色傳統的實踐養成和自覺傳承。
一是家庭成員互動。在全區1300余個基層黨組織開展“弘揚闇公精神,助力脫貧攻堅”“樹廉潔家風 建和美潼南”“傳承優良家風 培育崇高品格”“清風常伴 廉潔齊家”等主題活動,組織干部家屬參觀家風教育場館、觀看家風教育專題片、手書家庭助廉語錄等,帶動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強化家庭成員教育管理。
二是革命故事感召。以楊闇公、楊尚昆等革命先輩為原型,編寫《四知堂的由來》《家和萬事興》《最美家庭人人贊》等文藝作品52個。開展“禮贊新中國·謳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精品巡展、“楊闇公楊尚昆生平事跡”巡展巡講、“身邊的感動”巡回報告會、“家風文化進基層”主題巡演、“最美家訓”書法巡展300余場次。征集最美家訓、家風故事等200余個,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平臺,在潤物細無聲中傳播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主題活動傳承。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追思革命先輩、“重溫入黨誓詞”“我做革命事業接班人”等主題實踐活動,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學習教育,開展“闇公杯”全民閱讀、紅色電影展播、紅色系列圖片展、《磨不滅的馬掌鐵》經典閱讀分享等活動。創建“流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赴區內鎮街、村社、學校開展“弘揚闇公精神 培育時代新人”主題巡展巡講、“姐妹同心傳家風”專題宣講2000余場,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傳承紅色文化,培育優良家風,建設美麗潼南。
尋源頭活水,挖掘紅色文化新內涵
從政治、歷史、家風家教等方面多角度深入挖掘革命先輩精神,全面闡釋楊闇公烈士“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的革命精神和楊尚昆主席“云水襟懷 松柏氣節”的崇高品質,以及“耕讀傳家”“清白傳家”“勤儉傳家”“禮教傳家”的楊氏家風。從黨史、國史、家史等多個維度,探尋革命先輩優良傳統的傳承和發揚,全面闡釋“人生如馬掌鐵,磨滅方休”“清白傳家”“守時守信”等紅色傳統的時代內涵。
一是精制紅色教材。組織21名知名專家、學者深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楊闇公烈士舊居、革命遺址永綏祠等地考察調研,與烈士后人、家風傳人、鄉賢能人座談了解、集體備課,提煉革命先輩優良傳統,形成《闇公精神及其當代價值》《從嚴從實修身、立德立行治家》《革命先輩家訓解讀》等13個課件,作為基層黨支部必修黨課內容。
二是組織專題研討。舉辦中心組學習、“奮進大講壇”、交流座談會,邀請12名先輩后人,開展《緬懷闇公業績弘揚闇公精神》專題講座80余場,組織各單位黨員干部認真學習討論革命先輩優良傳統,撰寫《楊闇公 一塊永不磨滅的“馬掌鐵”》《不落的星辰——楊闇公》《老一輩革命家家風賞析》《用革命先輩家風涵養清朗黨風》等體會文章300余篇。
三是創作文藝作品。編寫出版《楊闇公文選》《楊闇公事跡》《楊氏家國夢》《雙江楊氏探微》《走進雙江》等書籍,拍攝電影《楊闇公》、專題片《共產黨人》和廉政教育宣傳片,制作《楊闇公畫冊》《楊闇公郵冊》,創作現代中幕川劇《大醫楊淮清》,撰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巡禮》《20世紀潼南革命人物》等作品,用優秀紅色文藝作品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中共潼南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