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鳳縣古稱“鳳州”,地處秦嶺腹地、嘉陵江源頭,總面積3187平方公里,人口11萬。被確定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以來,全縣上下總動員,凝聚共識促發展,試點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交出了一份各級充分肯定、社會廣泛好評、群眾普遍歡迎的“鳳縣答卷”。
答考卷
試題一:怎么干?——確立“三四五六”系統化建設總思路。面對一項全新的探索性試點工作,到底該怎么干,如何讓新思想在地廣人稀的山區縣落地生根?鳳縣把系統思維、統籌謀劃、頂層設計作為先手棋,在專題調研、外出取經的基礎上,研究制定《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中心、所站建設標準》等“1+10”配套文件,提出“三四五六”系統化建設總思路,引領全縣試點工作有序開展。一是把握“三”個原則。即:把握一個核心主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基本思路(資源大整合,指標減量化,活動接地氣,工作有保障)、一個關鍵因素(各級一把手思想上心、工作上手)。二是實施“四”大工程。即:“新思想進萬家”“新風尚潤城鄉”“新文化在身邊”“新形象樹品牌”工程。如實施的“新思想進萬家”工程,以“新思想·我來講”、鎮村“大叫板”“鳳語廣播”“微風習語”微信學習等“十大主題活動”為抓手,探索出一套全媒介、全方位、全時段宣講模式。三是搭建“五”個平臺。即:堅持資源大整合、工作大融合的原則,由相關部門分別搭建理論宣講、教育體育、文化服務、科技科普、衛生健康平臺,各負其責抓好落實。四是堅持“六”力聯動。即:上級精心指導給力,省市領導多次到鳳縣實地調研、把脈開方,面對面指導鳳縣試點工作;三級書記協同發力,縣鎮村三級書記分別擔任中心、所、站的“一把手”,形成書記抓、抓書記的良好格局;人員隊伍配備得力,市編辦批復成立縣文明實踐工作站,正科級事業單位,核定6名編制;專項資金保障有力,縣財政預算500萬元,爭取中宣部支持100萬元、省委宣傳部和文明辦128.5萬元;督查考核雙向助力,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機制,堅持一手抓督查、一手抓考核,推動試點工作常態長效開展;樹立典型凝聚合力,隆重舉辦“第八屆感動鳳縣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累計表彰道德模范56名、最美志愿者30名、最佳志愿服務組織10個,開設專欄連載先進事跡,凝聚強大合力。
試題二:誰來干?——搭建“十百千萬”菜單式服務新載體。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誰來干”,如何讓志愿者自覺自愿參與到文明實踐活動當中來?鳳縣立足縣情實際,著眼群眾需求,積極搭建“十百千萬”菜單式志愿服務載體。一是制定“十”大文明實踐主題菜單。采取下發調查問卷、網上勾選投票的方式,設置22類調查選項,在廣泛征集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10個必選菜單(新思想潤心田、好政策暖民心、紅色文化代代傳、羌歌羌舞火起來、送歡樂進萬家、農技培訓到田間、全民健身見行動、法律一點通、新風新習新鳳縣、生態文明好家園)和6個自選菜單(大道理小故事、愛心護蕾行動、健康守護、手拉手、文明勸導、情暖夕陽紅),按點單、接單、埋單的流程規范運行。二是建設“百”個文明實踐活動場所。堅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一體化集成打造的思路,率先在全省掛牌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全市首家掛牌成立融媒體中心,研發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平臺和融媒體指揮調度平臺,開發“愛鳳縣”手機APP客戶端,采取觸摸屏搭載軟件、三屏一聲、縣鎮村聯動、視頻回傳的方式,實現縣中心—部門—各鎮—村(社區)互動,按照“五有”“五統一”(有固定場所、有專人管理、有制度機制、有氛圍營造、有效果展示;統一標志牌、統一LOGO標識、統一主題目標、統一管理制度、統一調配使用)標準,建成9個鎮、66個村、4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15個實踐廣場、7個實踐基地、23個實踐點。三是開展“千”場主題實踐活動。按照“每次一主題、月月有活動、場場受歡迎”的要求,每年至少開展1000場主題活動。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800余場次。先后組織策劃中央媒體聚焦“七彩鳳縣”“七彩鳳縣·絲路放歌”全國散文書法攝影獲獎作品展、“‘五心’孝親敬老、春節情暖夕陽”“鳳縣年·中國年”“網上祭英烈”、慈孝集體生日會、貧困少年“微心愿”認領、“雙扶講評會”、脫貧故事會、千名少年誦讀弟子規、國學操展演、“七色光義賣助困”等主題活動,有幾項活動通過直播后點擊量達3萬余人次。留鳳關鎮“日行一善、道德儲蓄、踐行文明、德潤鄉村”、縣文廣局“文藝輕騎兵”、縣工會志愿服務大隊“愛心驛站”、縣民政局志愿服務大隊“慈孝集體生日會”、酒奠溝村“流動幸福院”、長灘壩村“愛心衣站”等一批文明實踐活動,深受群眾喜愛,逐漸形成品牌。四是組建“萬”名志愿服務隊伍。組建四級志愿服務網絡,設1個總隊、37個大隊、61個中隊、212個分隊,培育志愿者11902名,聘任新時代文明實踐傳習師50名、縣級宣講員100名,提供了人才支撐。
試題三:如何保障?——建立“365”聯動式工作新機制。如何有效整合各類資源、有效激發志愿者、有效發動群眾參與、有效推動志愿服務持久深入開展?鳳縣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索建立“365”聯動式工作機制,努力做到一年365天常態化開展文明實踐活動。一是推行“3”種模式。采取線上線下點單相結合的辦法,按照基層群眾、縣委政府、省市部門3種點單模式,采取“點單、派單、接單、埋單、評單”流程規范運行,讓文明實踐更聚人氣、更接地氣、更有底氣。二是創新“6”種形式。編印《時代新聲》《古羌新韻》《故道新風》《富民新策》4套宣講教材,采取“堂屋炕頭宣政策,院壩里面講故事,田間地頭傳技藝,鄉村舞臺唱夢想,板凳會上議家風,建好家園強產業”6種形式,用群眾能聽懂、能看懂、能領悟的語言和教材進行宣講。三是完善“5”項制度。鎮村主體責任制。采取“鎮村吹哨、部門報到”的方式,以鎮村為主體,策劃設計實踐活動項目,做到農村哪里有需要,部門就跟進到哪里。星級志愿管理制。出臺《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個人、項目)評選表彰獎勵辦法》,用足體制內志愿者,用好城鄉社會志愿者,用活縣外志愿者,促進志愿服務活動常態長效開展。第一二季度表彰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等25個。群眾參與積分制。對群眾參與文明實踐活動、應用“學習強國”平臺實行積分制管理,年度積分可以在愛心超市兌換商品。社會力量共建制。鼓勵企業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參與文明實踐活動,引進寶雞上善公益援助中心為平木小學44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捐贈過冬衣物及生活學習用品,吸引西安交大、西安郵電學院等8所高校志愿者到鳳縣參加暑期文明實踐活動,為試點工作注入活力和動力?;顒映B保障制。把文明實踐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采取“財政拿一些,向上爭一些,社會捐一些”的辦法,保障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破難題
面對試點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鳳縣千方百計想辦法,大膽探索、積極破題,初步解決了一些普遍性、關鍵性的問題,為常態長效推進文明實踐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一是堅持雙融合原則,有效破解資源整合難的問題。出臺《“雙融合”指導意見》,以資源大融合、工作大融合為目標,整合縣級部門、鎮村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根據需要統一調配使用,把文明實踐工作與重點工作相融合,做到同向發力、互促共贏,實現有形與無形陣地相貫通、線上與線下功能相疊加的互動聯動效應。
二是完善禮遇嘉許辦法,有效破解志愿者發動難的問題。出臺《志愿者服務管理辦法》,對志愿者實行星級認證嘉許制度,落實星級志愿者免費體檢、免費乘坐公交、免費電視寬帶、愛心超市兌換商品等禮遇政策,促進志愿服務活動常態長效開展。
三是實行群眾參與積分制,有效破解群眾組織難的問題。積極探索群眾參與文明實踐活動積分制管理辦法,可優先評選為優秀黨員、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榮譽稱號,不斷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
四是圍繞兩個突出問題,有效破解活動常態開展難的問題。面對試點中遇到的“工作誰來干”“沒錢怎么辦”等問題,抽調4名科級領導和6名干部,成立4個工作組,專門從事此項工作,解決了有人干事的問題。把試點工作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最大限度利用部門出臺的政策,積極爭取省市部門項目資金,解決了有錢干事的問題。
見成效
通過一年來的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使新時代文明實踐這個“大平臺”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成為密切干群關系的“潤滑劑”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連心橋”。
一是推動了新思想多元化傳播。緊扣“宣講傳唱議強”六字要義,組建一批5-6人志愿小分隊、2-3人志愿小組,深入田間地頭、自然村莊開展“微宣講”,用家鄉話面對面、交流式、訪談式宣傳新思想、宣講好政策,送技術、送信息、送服務,入戶宣傳覆蓋率達97%以上;利用班車、公交車開通“新思想直通車”,在各級黨政機關、鎮村社區定期開展同唱國歌、同升國旗、同放喇叭活動,實現新思想傳播在自然村落、村民小組全覆蓋。
二是推動了鄉村振興快速化發展。依托實踐所站,開展“煙頭垃圾不落地·文明鳳縣更美麗”“文明實踐·美顏家園”“我愛我家” “雙扶講評會”、脫貧故事會等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助力鄉村振興。東河橋、永生、興隆場等村志愿者服務時長達1200余小時;劉家莊村72歲黨員志愿者柏尚敏,幫助11戶貧困戶發展林麝養殖增收致富。東莊村貧困戶李申泰,在志愿者幫扶下實現脫貧,冒雨義務清理路邊雜草和落石,服務鄉鄰。
三是推動了文明新風大眾化普及。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引領作用,組織開展“好家風好家訓”評選等志愿服務活動,在公共場所設置“好人榜”“紅黑榜”“善行義舉榜”、勵志墻等,涌現出“帶著養母出嫁,30年無怨無悔照顧7位老人”的好媳婦苗秀萍、“人窮志不窮、脫貧靠自身”大孝子孟過房等一大批好人典型。留鳳關村等實踐站為群眾提供集體婚禮、集體壽誕等特色服務項目,舉辦的首場婚禮節省17000多元。
四是推動了社會穩定和諧化進程。通過開展多姿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群眾經常能看到穿紅馬甲的“服務員”,實現了由看著志愿者干到跟著志愿干、搶著跟志愿者干的明顯轉變。守望平安志愿服務大隊啟動“6995”平安互助入戶工程,20至30人組成一個網格,如遇緊急情況撥打電話,組內群眾便會趕來援助。在寶漢、太鳳高速公路建設中,鎮村干部既當“組織者”又當“志愿者”,既當“調解員”又當“宣講員”,使一件件難事、扯皮事迎刃而解。全縣平安建設知曉率、政法隊伍滿意率和掃黑除惡知曉率位居全市第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五是推動了文化生活豐富化開展。定期組織開展“農民運動會”“廣場舞”等活動,創作《帶著養母出嫁》《致富花開》等微電影21部,以“陜西好人”孟過房為典型,編排小品“兄弟分家”、快板“數來寶”等一批文藝作品,組織“文藝輕騎兵”深入偏遠鄉村,找塊空地就演,放開嗓子就唱,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精神滋養、增強精神力量。(中共陜西省委文明辦 中共鳳縣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