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乳源“四化四互助”志愿服務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面開花
發表時間:2019-09-06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乳源瑤族自治縣是廣東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乳源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自去年8月開展試點工作以來,開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實踐,以“四化四互助”志愿服務,實現群眾教育群眾、群眾服務群眾,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四化”志愿服務推動文明實踐廣接地氣

  志愿服務社會化,提升全民參與度。一是隊伍組建社會化。以“2+N”(“2”指縣文明實踐中心的宣講團+服務隊,“N”指各所、站文明實踐分隊及民間社會團體)隊伍構架,組建了親民為民的全方位志愿服務陣容,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終形成群眾服務群眾、群眾教育群眾的良好局面。目前,組建縣、鎮、村三級志愿服務隊346支,志愿者13000多人。二是陣地設置社會化。整合利用便民服務中心、文體廣場、農家祠堂、熱門景區云門山等人流密集、群眾常去愛去的公共文化場所,建立縱向涵蓋縣鎮村三級、橫向輻射黨政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三縱四橫”文明實踐網絡。目前,規范化建設了1個實踐中心、12個實踐所、50個實踐站、126個實踐點,實現了文明實踐全域覆蓋。三是服務方式社會化。以鎮村干部人工采集+覆蓋手機、網頁、PC端、電視端的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多渠道全方位收集群眾需求;以多人講一課的“6+X”活動形式,以及漢語與瑤語相結合等“九結合”的實踐模式提供志愿服務,不斷增強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性、參與性和趣味性。目前,全縣共開展服務項目260余項,開展活動800多場,線上線下參加活動群眾近32萬人次。

  志愿服務項目化,確保服務高質性。一是組織管理項目化。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志愿服務指導中心,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各鎮、村的所、站開展陣地建設、制度建設、服務項目庫建設、志愿服務資源庫建設、志愿服務資源調度等工作,制定印發了涵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責任分工、縣領導掛點聯系、志愿隊伍建設管理和志愿者激勵回饋、活動陣地建設考核、活動開展及工作月報制度等10項相關制度,制定任務表、作戰圖和大型活動安排表等,為志愿服務工作的有序、高效、常態化開展提供堅實的保障。二是零散內容項目化。對縣、鎮、村、民間各志愿服務隊伍及現有志愿服務項目進行梳理整合,化零為整,深化資源共享,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如從農村典型、志愿組織等各階層各群體中遴選出40余名擅長宣講的優秀人才組建“新時代百姓說”百姓宣講隊;將縣民族文化傳習館專業演員、紅葉藝術團等民間的文藝愛好者分別實施的文藝宣講活動,整合打造為“金句閃光”文藝宣講志愿服務項目。三是新品孵化項目化。設立志愿服務孵化基地,聘請第三方文化公司實施志愿服務項目培育和提升工作,通過專業機構有計劃有步驟的培訓指導和督導,對每個志愿服務項目的服務內容、方式等進行項目化系統化的提升。近期,指導各志愿隊伍編寫項目策劃書60份,孵化了由民間團隊禁毒協會實施的“無毒乳源”公益行動,培育提升了一批諸如由民間志愿服務組織“救在身邊”志愿服務隊實施的宣傳普及應急救護知識、參與秩序管理和救援輔助“救在身邊”公益行動等志愿服務項目12個。

  志愿服務本土化,增強民族認同感。一是志愿者本土化。聚集各鎮村文藝愛好者組建“金鴣鴣”瑤鄉文藝兵宣講隊,以縣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實踐點及縣鎮村文化廣場等為活動陣地,通過山歌、四句半等接地氣的民間節目形式傳播新思想新政策,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系列巡回文藝宣講活動,寓教于樂、潤物無聲,快速掀起農村文藝宣講志愿服務的高潮。二是志愿項目本土化。結合我縣瑤漢共居的實際,重點培育推廣融入鄉音、本土技藝的志愿服務項目。例如,開展“學習早班車”瑤漢雙語廣播志愿服務,從各鎮、村遴選志愿者鄉音播音員,讓群眾在鄉音中解讀新思想,在鄉情中感受新政策;開展“繡美瑤鄉”瑤繡傳承志愿服務,號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新生代創新型瑤繡技藝傳承人、民間刺繡高手等“瑤鄉工匠”進村入校開展瑤繡傳承活動,在傳承創新中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力量凝聚民心。三是激勵機制本土化。結合本土實際制訂農民志愿者“雙重”激勵機制,即縣級針對廣東省“i志愿”系統注冊志愿者制定志愿激勵回饋機制,鎮級則針對登記在冊的農民志愿者制定農民簡便積分兌換辦法,兩種辦法同時施行。每位農民志愿者都有一本積分存折,累計的積分可用于兌換相應分值的日常用品或鄰里互助服務,積分兌換每季度開展一次,有效調動了農民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農民志愿者實現了從零到5000多名的大轉變。

  志愿服務品牌化,形成集聚效應。一是形成服務目標共識。指導每支志愿服務隊結合服務項目內容形成統一的服務目標共識,通過統一的團隊標識、口號等促進志愿者更快更好的融入團隊,增強榮譽感,形成向心力。如“瑤鄉風景線”文明旅游志愿服務隊以“讓每個人都成為瑤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目標共識,在各大節假日期間深入廣東大峽谷等旅游勝地、高速路口等重要位置傳播文明旅游理念,提供游客幫助服務等,半年來累計服務游客達50萬人次,形成了文明旅游的新風尚。二是樹立示范項目引領。圍繞縣、鎮、村三級的志愿服務隊伍建設、志愿服務項目策劃、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等重點工作,首批推出各有特色、代表性強的“8888”樣板成果,評選出東坪鎮雕子塘村等8個文明實踐示范陣地,“金句閃光”文藝志愿服務隊等8支杰出志愿服務隊伍,“新時代百姓說”百姓宣講系列活動等8個大型志愿服務活動,“學習早班車”雙語廣播志愿服務等8個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為全面鋪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樹立好“乳源標桿”,帶動全縣志愿服務工作整體提升。三是打響民族品牌。充分利用民族特色,通過設立項目基地、開展公益培訓課程等方式,大力開展瑤族非遺文化傳承志愿服務項目的培育和推廣。如在實施“繡美瑤鄉”瑤繡傳承志愿服務項目過程中,在縣文化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發展中心開設瑤繡傳承基地,在瑤族鄉鎮成立“媽媽制造”瑤繡合作社,實行“政府+學校+合作社+志愿者+農戶”的合作模式,推動志愿服務項目的同時推動非遺項目產業化,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四互助”志愿服務推動文明實踐全員參與

  城鄉互助,實現資源共享。一是加強城鄉資源聯動。發揮農業局-農技站,教育局-學校等上下級從屬單位的統籌指導調度作用,加強城鄉溝通聯系,開展城鄉互助志愿服務,提升城鄉志愿服務水平。在農村開辟試驗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試種出牛奶玉米、沃柑等系列高產量、高價值的新型農作物,幫助農民大幅增收。開辟“愛心菜園”,由農村種養大戶擔任項目負責人,召集各村種養能手,種植出綠色、環保、營養、健康的食品,滿足市民群眾對于健康天然生活的需求,促進城鄉一體化。二是發揮上級志愿力量。積極爭取中央、省、市部門支持,發動瑤漢文藝骨干人才參與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唱響新時代·走進乳源》大型慰問演出、《我和我的祖國》快閃節目等大型文藝活動,極大提振干群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熱情和信心。

  社企互助,形成優勢互補。一是企業認領志愿服務項目。號召企業利用自身資源認領志愿服務項目,或引導愛心商家加入關愛老人等困難群體的公益活動。如引導本地瑤族創新服飾經營商戶加入“繡美瑤鄉”瑤繡傳承志愿服務,為農村繡娘提供“四包”服務,即包接單、包技術傳授、包收購、包銷售,助推村民創收的同時傳承和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在銷售渠道上,借助中國郵政的郵樂購網點,為繡品和其他農產品的銷售提供電商平臺及快速便捷的物流服務。目前,全縣企業認領志愿服務項目10個,企業參與志愿服項目22個,為志愿服務工作注入了活力。企業參與志愿服務也助推了企業文化形成,為企業反哺社會、樹立形象提供平臺。二是搭建社會實踐活動平臺。與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結對子”,在農場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由來自學院的青年志愿者組成“心柑情緣”志愿者服務隊,指導當地村民開展果樹種植、品種開發、蟲害管理等,幫助農戶通過“互聯網+農業”新模式銷售農產品,實現增收致富。充分發揮高?!敖瘌侙仭爆庎l文藝幫扶志愿隊作用,達成互補合作關系,用幫扶志愿隊專業的文藝知識培育本土優秀文藝人才,同時為高校尋找藝術創作靈感提供條件。

  瑤漢互助,促進民族團結。成立“勉騰勉”(瑤語,即“人幫人”的意思)瑤漢互助會,以資源共用、技藝互傳、文化共享為主要內容,組織漢族村與瑤族村以“結對子”的形式開展互幫互助志愿服務活動。漢族村邀請擅長瑤族刺繡、瑤醫瑤藥的瑤族同胞來傳授相關技藝,瑤族村邀請漢族的種養大戶、致富能手來傳授種養經驗,開展電商幫扶等,以此拓寬瑤漢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在日常的民俗節慶活動中,瑤族漢族“結對村”也會相互邀請,同臺展演,促進文化交流。目前,全縣共有瑤漢互助會23個,互助項目共50余個,還有許多瑤漢族人在交往過程中“認同年”(相當于認親戚、金蘭結義)。這種志愿服務形式受到了瑤漢村民的歡迎,進一步促進了瑤漢文化交流融合。

  鄰里互助,助推鄉風文明。各村結合實際成立鄰里互助志愿服務隊,集鄰里之力,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務。如必背鎮各村組建的鄰里守望互助會,約定同村村民之間志愿互助項目涵蓋完成春種秋收等農活、協助操辦“紅白”喜事等十二項內容;游溪鎮的“趙家嫂子”志愿服務隊則承擔了婦女婚育知識宣傳、防家暴知識宣傳、家庭矛盾糾紛調解等志愿服務內容。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全縣共成立各類鄰里互助志愿服務隊103支,開展互助活動4萬余次。通過鄰里互助,拉近鄰里關系,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及時的關愛和幫助,解決農村問題,促進農村自治,形成守望相助的文明鄉風,實現群眾教育群眾、群眾服務群眾的目的。(中共乳源縣委宣傳部)

Scan me!
責任編輯:王 小偉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