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是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之一。巢湖市委將試點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緊扣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這條主線,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全力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和基層宣傳思想工作守正創新,傾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巢湖樣板”。
一、高位推進,筑強文明實踐“巢湖站”
按照“頂層設計——填充要素——搭建框架——提升效能”的創建思路,步步為營,層層推進,打造遍布群眾身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
設計一份方案,引領實踐方向。2018年10月24日,市里印發《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方案》,明確“1234”中心構架與“5566”工作模式,突出依托現有平臺、盤活現有資源、打通現有機制、整合現有項目。結合巢湖實際,增加了“振興優秀鄉土文化”等實踐內容,并將“實施步驟”進行了細化分解,通過安排部署、試點打造、深入推進和總結推廣4個階段分步實施,2019年9月進入常態長效階段。
打造兩支隊伍,形成實踐支撐。一是領導隊伍:將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書記”工程,市、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親自掛帥,擔任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負責人。二是巢湖市立“巢”頭服務總隊,下設“巢”人學“習”宣講隊、溫情暖“巢”服務隊、“巢”智慧服務隊、“巢”愛文體服務隊、“巢”能技工服務隊、新風“巢”服務隊6支特色志愿服務隊,整合262支以老黨員、新鄉賢等為主體的志愿服務(支)隊。
鞏固三級陣地,完善實踐網絡。2018年4月,以南湖方村為試點,打造全市首個“新時代農民傳習站”,并以點帶面,逐步推開。8月,根據中央部署,規范三級設置,將前期“新時代農民傳習所(站)”更名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目前,全市已構筑1個“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6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同時,依托李克農、張治中、馮玉祥“三將軍”故居等設立“紅色教育實踐點”;依托農家書屋等設立“便民閱讀點”;依托巢湖民歌傳承基地等設立“非遺傳承實踐點”;依托農民文化樂園等設立“群眾文化實踐點”;依托三瓜公社鄉學院等設立“特色培訓點”;依托習近平用典主題公園等設立“主題教育實踐點”,目前“3+6”文明實踐陣地已實現縱向延伸到底、橫向覆蓋廣泛、縣鄉村上下聯動的工作網絡。
完善四項機制,提升實踐效能。一是建立考評獎懲機制,將文明實踐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監督檢查,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標準。二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建立結對共建機制,統籌省級文明單位和實踐中心成員單位,與全市21個村(社區)文明實踐站進行結對共建,定期開展共建活動,打造試點,積累經驗。四是完善激勵回饋機制,對工作活躍、社會影響力大、群眾反響好的實踐所(站)給予重點支持,對工作中涌現的先進典型及時選樹褒獎。
二、理論宣講,引領自信圖強“巢湖人”
針對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基層宣講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巢湖市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時倡導的“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優良作風,解放思想觀念,創新方式方法,全力打造面向農村的“沒有圍墻的大學”。
突出四大主題,明確宣講內容。依托“專家+草根”組建的“巢”人學“習”宣講隊,組織開展黨員講政策、專家講理論、模范講故事、群眾講體會四個主題宣講活動。加強基層干部理論學習,提升宣講解讀政策能力,定期組織共建單位志愿服務隊就專項政策進行解讀;邀請社會各界專家學者開展講座;邀請先進典型、老紅軍、新鄉賢等模范人物做事跡報告;組織群眾談體會認識,講感觸感想。
打造四類講壇,創新宣講模式。以“固定+流動”“網上+網下”的模式,打造固定講壇、流動講壇、自助講壇和云講壇。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特點,靈活運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平臺,以講堂或入戶的方式,積極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差異化、形象化的宣傳宣講。
實行雙向選擇,提升宣講實效。按照“統籌+個性”的原則,根據基層群眾需求,依需定學,變“灌輸”式培訓為“點菜”式選學,推出“1+N”菜單式學習課程?!?個主課”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課,“N個選修課”包括脫貧攻堅、致富興業、民生保障等各類政策,各類移風易俗行動、文化活動、實用技能培訓等,讓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經常參與,增強活動效果。
三、文化滋養,鑄造厚德向善“巢湖魂”
堅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創新“振興優秀鄉土文化”本土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激發群眾精神動力。
整合文化隊伍,激活興盛力量。引導文化工作者、文化能人投身鄉村文化建設,成立42支“文藝輕騎兵小分隊”,結合“我們的節日”“送文化下鄉”等主題開展文化惠民服務和文化人才培訓;整合民歌隊、腰鼓隊等群眾文藝隊伍,舉辦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在鄉村學校成立“銀屏雅韻”“梨園學戲娃”等少兒戲曲社團,為鄉村文化的繁榮復興積蓄力量。
舉辦文化活動,豐潤群眾生活。依托環巢湖流域悠久厚重的特色歷史文化資源,舉辦“醉美賞花季”“槐林漁網節”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動。舉辦柘皋夏至節,吃早茶、祭耕牛、劃龍舟,展現農耕文明韻味。舉辦巢湖中廟國際漁火音樂節,品湖鮮、觀漁火映湖,展現漁家文化魅力。舉辦國家級非遺巢湖民歌歌會、民歌廣場舞大賽,吸引鄉鎮千余名選手參賽,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進一步提升。
保護文化遺產,涵養歷史文脈。建立“巢湖民歌傳承基地”,培育非遺傳承人。實施國家級非遺“掇英軒傳承基地”項目,打造全國首個紙箋博物館。加大樹雕畫等省市級非遺文化宣傳,吸引青年群眾投身傳統手藝學習。
發展文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結合我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大力開發巢湖中廟·姥山島、郁金香高地等旅游資源,以爭創中廟·姥山島國家5A級景區為契機,通過舉辦節慶活動、提升旅游服務品質等拓展游客市場,豐富旅游業態,推動文明實踐工作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四、移風易俗,勁吹成風化人“巢湖風”
采取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宣傳,結合各類評選活動立典型、定標準、導風向,入情入理、將心比心,讓移風易俗之風吹遍巢湖大地。
制作學習讀本,宣傳文明新風。修訂制作完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讀本》及宣傳畫,涵蓋村規民約、文明創建等內容,以通俗易懂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的表達形式,傳播新鄉風,弘揚新風貌。
選立標桿典型,帶動文明新風。開展學習時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活動,通過“典型人物”事跡立個人標準;組織好媳婦、好公婆評選和尋找“最美家庭”等活動,通過“典型家庭”事跡立家庭標準;借鑒小聯圩“文化禮堂”、蓮塘村“美麗家園”等好的做法,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和文明城市創建活動,通過“典型村鎮”立村鎮標準。宣揚三個典型,通報批評后進,弘揚文明實踐新風。
發揮群眾作用,實踐文明新風。積極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等群眾組織作用,廣泛開展鄉風評議,引導農村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
五、志愿服務,打響愛心傳遞“巢湖牌”
積極探索創新,及時總結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6+X”巢志愿服務體系。
孵化項目菜單,打造服務品牌。緊扣群眾需求,提升服務溫度,通過新鄉賢走街串戶,發放服務需求征詢表,收集群眾生產生活所需所求,形成了由65個具體志愿服務項目組成的樹根式服務菜單,涵蓋了政策宣傳、福利關愛、教育引導、文體娛樂、技能培訓、移風易俗六項服務內容。優化“紅領巾宣講新時代”“城市駱駝”“文化拼盤”等品牌活動,常態化開展“情暖夕陽”“孝親送菜”“微愛課堂”“七彩生活”等貼近群眾、溫暖群眾的品牌服務,通過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打造孵化一批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不斷推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水平提升。
暢通供需渠道,搭建服務平臺。堅持創新創造,體現時代特征,依托“志愿巢湖APP”,將各類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納入志愿服務市場;在村文明實踐站設置聯絡員,群眾通過“問需臺”“微心愿”等,將需求上報至聯絡員,由聯絡員及時將情況反饋至志愿服務平臺,保證服務的雙向對接與認領,實現線上線下閉合志愿服務。
立足優質高效,規范服務流程。按照“派單與點單相結合、任務與志愿相結合”的模式,以“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團隊接單”的形式,創新線上實踐活動項目。以“遞交需求——受理登記——確認項目——服務安排——提供服務——服務總結”的流程提供志愿服務,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供需錯位、空置浪費問題。
六、線上線下,推送互動融合“巢湖臺”
聚焦媒體整合,推進互動融合。整合巢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明巢湖、巢湖發布三個官方微信公眾號以及巢湖文明網等平臺、端口資源,實現廣播、電視、報刊、網站、新媒體等全媒體、立體化、移動性傳播和互聯互通、協同運行,壯大受眾的粉絲群和朋友圈,及時推送各地各部門開展的各類富有巢湖特色的文明實踐活動,提升微博、微信到達率、閱讀率和點贊率,做到網民在哪里,群眾聚集在哪里,文明實踐的陣地就延伸在哪里,形成網上網下同步、線上線下互動的雙向不間斷傳播交流新格局,讓文明之風吹遍整個巢湖。
著眼常態長效,提升能力水平。為鼓勵先進、鞭策后進,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各項服務工作常態開展、穩步提升,中心制定《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考核辦法》,定期編發《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簡報》《巢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通報》,交流做法,推廣經驗,督促后進,整改提高,以堅定的決心信心,創新的實踐特色,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最后一公里”,傾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巢湖樣板”。(中共巢湖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