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調查與思考
發表時間:2018-07-09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志

  ——以山東省棲霞市為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和地區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體現著一個地區的智慧和文化蘊涵,對提升區域知名度,打造城市靚麗名片具有重要作用。山東省棲霞市是膠東農耕文化、道家養生文化等的重要發祥地,孕育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了解全市非遺傳承發展情況,助力打造最具膠東風情的文化展示區、產業聚集區,近期,筆者深入到鎮街區和有關部門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總體情況較好

  近年來,棲霞市相關部門嚴格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全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和開發工作,一批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發揚。

  1.基礎扎實,非遺資源有效挖掘。自2006年起,棲霞市對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展卓有成效的普查和保護工作,獲取資源線索1100多條,篩選出保護項目862個,征集實物200多件,建設了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料室和資源數據庫,并在煙臺市率先成立了剪紙協會、螳螂拳協會等一批非遺實業化發展協會,建成了棲霞市奇石博物館等一批非遺民間博物館。根據普查成果,第一時間開展非遺申報工作,目前共公布五批總計68個非遺項目,包括螳螂拳等國家級項目2項,丘處機傳說、棒槌花邊技藝等省級項目8項,棲霞泥塑、棲霞鋦藝等煙臺市級項目21項;命名了106名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非遺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合理施策,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專門成立非遺實業化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咨詢論證、評審申報和專業指導等工作,并制定出臺了開發非遺產業、推進非遺項目實業化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非遺產業的保護和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同時,采取舉辦非遺項目培訓、鼓勵扶持非遺傳承人收徒等多種方式,構建非遺傳承體系,促進了非遺資源的繼承和發揚。對瀕臨失傳的非遺資源進行文字及數字化記錄并整理存檔,與專業公司合作,組織張福成等6位非遺傳承人演唱了《劈老頭》《呂洞賓戲牡丹》等14個經典曲目,拍攝了紀錄片《砂大碗》等一批珍貴影像資料,為非遺傳承留下了重要資料。

  3.推介有效,品牌影響明顯提升。先后編輯出版《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匯編》《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等系列書籍,并通過在電視臺開設“非遺講座”專欄、面向群眾開設非遺成果免費展覽等方式,打造了一批非遺宣傳陣地;定期組織參加非遺博覽會、民博會、民間工藝大賽等展覽比賽,引導非遺項目參與蘋果藝術節、燕九節、煙臺毓璜頂廟會等節會活動,邀請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欄目組來棲霞,就剪紙、花餑餑等優秀非遺項目進行了專題拍攝宣傳,有力推動了棲霞市非遺項目走出棲霞、擴大影響。近年來,棲霞砂大碗、泥塑、面塑、剪紙等非遺手工藝品先后獲得“泰山文藝獎”“金海棠獎”等多項省內外大獎,涌現出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欒淑娟、“民間手工藝大師”衣培娟、“齊魯文化之星”陳玉錄等一批省內外知名的非遺傳承人,社會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

  4.市場運作,產業體系初見雛形。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通過“手工作坊與工廠化生產相結合、培育創作人才與營銷人才相結合、展現區域特色與時代風采相結合”的“三結合”實業發展模式,以市場化運營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地域特色明顯、人文內涵深厚的文化產品和商品。經過努力,目前形成了以棲霞非遺產品創意研發中心為代表的產品研發平臺,以金永服飾有限公司棒槌花邊、牟氏莊園花餑餑等為代表的非遺生產企業平臺,以棲霞非遺產品銷售協會、太虛宮非遺產品展演銷售中心等為代表的銷售平臺,全市非遺產業化發展體系初步形成。

  二、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和不足

  棲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予以關注。

  1.保護機制還需完善。當前非遺保護工作存在重申請輕保護的傾向,部分傳承人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認為只要加入了非遺名錄就完成了保護和傳承責任,或者僅僅把獲取非遺資質作為榮耀,對自身傳承的項目缺少后續的挖掘和發揚,非遺資源背后更加深刻的經濟、社會和人文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非遺傳承與保護有較高的專業性要求,但當前棲霞市從事非遺保護的人員多由文化館干部兼任,缺少專業人員的參與和指導,非遺學術研究缺乏有深度的成果,限制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深度和高度。

  2.非遺傳承后繼乏力。盡管棲霞市圍繞“非遺”傳承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大部分非遺項目市場化水平較低,不能作為謀生獲利手段,“學而無用”導致學習意愿不強,而部分市場效益好的非遺項目,則受學習周期長、培養難度大和傳承人“藝不外傳”等老舊思想影響,導致全市非遺保護整體面臨傳承人青黃不接的困境。目前全市非遺傳承人中,60歲以上占40%,40-60歲占55%,40歲以下僅占5%,結構老齡化嚴重。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尚未獲得“非遺”資格,這部分資源的保護開發相對空白,甚至無人問津,后繼無人現象更加突出,若不及時予以發掘保護,極易出現傳承斷絕,使非遺成為遺憾。

  3.產業實力有待提升。與棲霞市非遺資源底蘊相比,當前非遺產業化整體上存在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的問題,既缺乏在“陽春白雪”的高端領域嶄露頭角,也沒有在“下里巴人”的大眾領域占據優勢。棲霞市多數非遺保護項目傳承人以工作室、作坊、店鋪為主要形式進行傳承經營,人員少、資金少、平臺小,極大地束縛了項目的傳承發展空間,難以產生較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使生產性保護的目的難以實現,部分較好項目也存在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比如棒槌花邊、銅盆餑餑等,在膠東地區知名度較高、市場緊俏,但在膠東以外地區幾乎無人知曉,與濰坊風箏、天津楊柳青木板年畫、揚州油紙傘等非遺產品產業化水平差距較大,很難走出去形成競爭力。

  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作的幾點建議

  1.完善保護研究體系。在繼續做好非遺申報工作的同時,著力構建更加完善的保護研究體系,確保非遺傳承得到有效保護、非遺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一是切實加強隊伍建設,與學校、科研院所建立非遺培訓基地,定向培育一批專業人才,并強化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培訓,形成一支專業、專職的保護隊伍。二是加強各級名錄項目的挖掘保護,對已入選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分類指導,通過建立電子檔案、在鄉村文化場所展覽等手段,使其進一步傳承發揚,擴大知名度、影響力;對尚未獲得“非遺”資質的項目盡快做好搶救性保護,保證相關項目技藝后繼有人,附加的文化價值長久留存。三是加強非遺學術研究。加強與高校歷史文化院系等合作,打造非遺學術研究平臺,在抓好非遺傳承保護的同時,做好非遺史料、理論等的整理研究,深入挖掘非遺資源背后的歷史人文蘊含,最大化發揮非遺資源的社會效益。

  2.加強政策引導扶持。一是加強傳承人幫扶。通過土地使用、稅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傳承人以師帶徒,鼓勵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促進非遺項目形成規模、形成影響;加大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宣傳打造,培育“文化名品、文化明星”,增強傳承人對非遺事業的自我認同,增強社會對非遺產業和傳承人的價值肯定。二是打牢傳承基礎。創新非遺傳承保護手段,借鑒直播平臺開展“非遺+直播”活動,通過新媒體、新平臺,著力搭建年輕群體與非遺之間聯系了解的橋梁;拓展非遺傳承保護方式,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組織非遺成果展覽等活動,講好非遺故事、擴大非遺影響,形成更加濃厚的非遺保護傳承氛圍。三是建立多元保障。在用足用活專項政策資金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多渠道籌集資金,吸納民間資本投入“非遺”保護,形成非遺保護保障的社會合力。

  3.做大做強非遺產業。把文化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是技藝薪火相傳的有效途徑,引導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市場化是實現永續傳承的有益嘗試。例如,安徽屯溪成立了屯溪老街保護利用聚集區,設立徽墨、歙硯、徽派石雕等專業生產展示銷售區,實現了非遺產品、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旅游的有機銜接,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棲霞市非遺產業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下步應在合理開發、做大做強上下功夫,深入挖掘棲霞市非遺的名人、名牌、名品效應,繼續在“非遺+互聯網”“非遺+旅游”“非遺+養生”等新興業態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升與各業態的契合度。同時,做好資源整合,避免各自為戰,借鑒毓璜頂利用整合非遺資源將自身打造為“非遺載體”的成功經驗,創新形式手段將自身和周邊非遺資源有效捏合,形成“1+1>2”的效果,切實發揮出非遺的生機活力,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共棲霞市委宣傳部)

  

Scan me!
責任編輯:楊 志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