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論的思維底蘊
發表時間:2018-06-25 來源:《紅旗文稿》雜志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的歷史征程。歷經40年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任務更加艱巨,必須堅持正確方法論,牢牢把握并善于運用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實踐思維和人民至上思維。

  1.堅持辯證思維,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辯證思維,集中體現為統籌兼顧的方法論。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就越需要增強辯證思維,把握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存在錯綜復雜的矛盾,面臨千頭萬緒的難題。我們要善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特別是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的關系。妥善處理好這些重大關系,必須堅持辯證思維,講究“十個指頭彈鋼琴”的藝術,做好統籌兼顧,把握矛盾規律。

  堅持聯系發展的觀點。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都處于千絲萬縷的聯系之中。必須在搞清楚情況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聯機理,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現成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中推進發展,在發展中摸索規律,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的認識。

  重視自覺運用矛盾規律。充分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和處理問題,正確分析矛盾,自覺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在改革中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同時,善于捕捉機遇,抓住關鍵節點,促成事物質變,達到改革目標。用改革的辦法解決舊問題,新問題又會產生,因而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永遠在路上。

  2.堅持系統思維,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思維,是指運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方法認識事物。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日益完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漸次展開,構成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系統,尤其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鮮明的系統思維特征,它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子系統構成,子系統之間相互聯動,進而達到最佳運行效果。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改革主體、對象、條件、手段、載體等要素,構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動力系統。從系統全局的角度出發,改革必須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考慮改革的整體思路、重點任務和關鍵領域,從而全面系統、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改革歷來是全面的,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做到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注重整體規劃,又注重牽住“牛鼻子”。要從人民的最高利益出發,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對制約改革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作出科學判斷,提出應對的整體戰略,制定改革總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

  改革歷來是系統的,需在協同配合中推進。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增強,每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影響,同時又需要其他改革的協同配合。只有統籌協調、整體推進,注重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最終形成改革的強大合力。

  3.堅持戰略思維,始終著眼全局增強戰略定力。戰略思維,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是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樹立的思維方式?;仡?0年的改革歷程,戰略思維始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每一次改革的風口浪尖,沒有科學準確的戰略判斷、戰略抉擇,改革就難以取得成功。鄧小平同志是堅持戰略思維的典范,他強調考慮任何問題都要著眼長遠和大局,要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只有不斷增強戰略思維,樹立全局觀,改革大業才能成功。

  樹立全局觀,提高謀劃能力。培養凡事謀全局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推進各項改革工作,必須從全局出發,搞好頂層設計,堅持局部服從全局,以總的方針、政策和原則指導局部。同時,注重戰略規劃和戰略設計,提高謀略能力,在改革實踐中不斷增強預見、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堅持戰略思維,增強戰略定力。戰略定力,指的是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為實現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所具有的戰略自信、意志和毅力。堅持戰略定力,就是要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戰略定力,還必須具有高度的戰略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改革中作出正確的戰略判斷、科學的戰略舉措。

  4.堅持底線思維,堅守改革的方向、立場和原則。堅持底線思維,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始終堅持的重要方法。在黨的七大的總結中,面臨抗戰即將勝利的大好形勢,毛澤東卻提出可能面對的“十七條困難”,強調“準備吃苦”,“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鄧小平指出,“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底線思維,他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決不觸碰紅線、底線,要堅持底線思維,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要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堅持底線思維,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堅定立場,堅守原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向前推進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不論改什么、怎么改、改到哪一步,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堅持底線思維,必須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來自于對個人尤其是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關注。增強憂患意識意味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歷史擔當。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指出,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時刻牢記人民的重托,做到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一以貫之,把困難和挑戰估計得充分一些,千方百計“托底”“守底”“保底”,不斷增強堅守底線的堅定性自覺性。

  5.堅持創新思維,將創新貫穿于改革的各個領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偉大政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開拓創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創新思維,高度重視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于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新,創新貫穿于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

  堅持創新思維,必須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改革開放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偉大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事業都在創新。在創新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我們必須培養銳意創新的精神,樹立敢為人先的理念,敢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敢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勇于冒風險,勇于擔責任,勇于探索創新。

  堅持創新思維,就是要創造性地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通過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以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提科技支撐;通過文化創新,以解決文化發展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通過制度創新,推動制度文明的發展,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努力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6.堅持法治思維,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备母镩_以來,我們黨對法治的認識水平不斷提升,并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鄧小平曾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民主法治建設新征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全方位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堅持在法治框架內推進改革。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確保各項改革依法有序進行。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都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敢于沖破利益藩籬,打破限制壁壘,鏟除權力尋租土壤,從而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同時,要以法治凝聚社會共識、規范治國理政、促進矛盾轉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讓法治意識日益深入人心。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對各級領導干部素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注重法治精神、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培育,學習掌握履行領導職責所需要的法律知識,不斷增強運用法律手段的本領;另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法治理念和信仰,做到政治信仰堅定不移、政治立場毫不動搖、政治方向不偏不倚,為全面深化改革夯實民意基礎。

  7.堅持實踐思維,著力解決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思維,是指從客觀現實出發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實踐活動依賴于理性的思維活動,必須思考為什么實踐、進行什么樣的實踐、怎樣實踐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今正在帶領人民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進。

  面對時代問題的挑戰,必須有直面問題的魄力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拔覀冎袊伯a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弊⒅匾詥栴}為導向的實踐精神歷來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是一種責任擔當的體現,更是人民群眾的期盼。遇到問題就要積極有為地解決。問題的解決,必須植根現實,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復雜的改革實踐中,必須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茖W的方法必然是立足于實踐的,在實踐的基礎上分析和研究問題,從而達到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和能動性改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就能夠使改革的各項工作事半功倍。

  8.堅持人民至上思維,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堅持人民至上思維,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人民至上思維,是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思想方法,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思想方法。

  改革為了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能否善于發現并解決改革的實質問題,關鍵在于心里是否裝著人民,是否及時回應人民呼聲,是否始終做到改革為了人民。

  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黨將改革的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立場處理好各種關系,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改革的任務越繁重,就越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改革的智慧和力量。(作者:史為磊,作者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Scan me!
責任編輯:楊 志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