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 于敏
一個有卓越貢獻、有廣闊視野、有超凡魅力的人,他的智慧就能迸發出熾熱的能量與光芒。對照他的科學生涯,對照他赤誠無私的愛國情懷,會映射出我們這個民族慷慨奮進的生命質感。20世紀60年代中葉,中國相繼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其間隔時間之短、實現速度之快,為世界之最。為中華民族揭開氫彈秘密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核物理學家,就是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于敏。
臨危受命忠心報國
1926年8月16日,我出生在河北省寧河縣(今屬天津市)一個普通職員家庭。高中畢業后,我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學,后又考取本校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萬象更新??姑涝瘧馉幗Y束后,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這時,我被調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此后的近10年時間里,我一心一意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獲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歷史的使命、國家的發展需要,往往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和命運。正當我對基礎科學研究興趣正濃,希望繼續攻關、有所發現和建樹的時候,1961年1月的一天,二機部副部長、中國原子彈技術總負責人和總設計師錢三強同志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非常嚴肅和神秘地告訴我,希望我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這是我始料不及的。錢部長與我的這次談話,改變了我后來的人生道路。
我的青少年時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是在淪陷區天津度過的。民族的憂患使我少年時就立下了從事科學研究、報效祖國的志向。我的性格內向,喜歡安靜,從來沒有想過從事諸如研制氫彈這樣一類大系統科學工程的工作。但是,當時我們國家要強國富民,要搞原子彈、氫彈,防御外來侵略,是一項光榮的歷史性任務,錢三強同志此時找到我要我參加研究,我深知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面對這樣重大的項目,我不能有別的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但是,“留取丹心照汗青”,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大和崛起之中,是每一個中國科學家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正是這種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主義精神,促使我經過一番短暫的思想斗爭后,接受了這項沉重而光榮的使命。
氫彈以原子彈為基礎,但是無論原理、材料和結構都要比原子彈復雜得多。毛主席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蔽覈谝活w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我們核研究院的工作重心立即轉入氫彈的突破。那時,大家多路探索,或日夜奮戰在計算機房,或在辦公室加班加點,發揚學術民主,百家爭鳴,提出了許多各式各樣的設想和路徑,其中有許多很好的意見,但經過仔細討論、計算和分析,又一條條被否定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是當時大家常有的感覺。但是面對困難,我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漲,充滿“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的激情。
領先世界的速度
1965年9月底,領導決定由我帶領一些年輕人到上海去,對已有模型進行優化設計。我們小組朝氣蓬勃,非常踏實肯干,很快就解決了計算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計算結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系統分析,終于找到了熱核材料充分燃燒的關鍵所在。10月下旬,我向在上海出差的全體科技人員作了系列“氫彈原理設想”的學術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大家普遍認為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我們牽住了氫彈理論研究的“牛鼻子”。后來我們抓住這個關鍵,試算了兩個模型,都得到了很好的數據。整個團隊群情激昂,氣氛熱烈。我們在上海連續奮戰了100個日日夜夜,終于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從原理到結構的理論方案。這是一段充滿激情和艱辛的歲月,也是每一位參加這段工作的科研人員終生難忘的歲月!
1967年6月17日,我國西部羅布泊沙漠腹地上空,一架空軍戰機在預定高度,投下了中國第一顆全當量氫彈,只聽一聲驚天巨響,一朵極為神奇壯觀的蘑菇云在天地之間形成。中國第一顆氫彈試驗圓滿成功!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了7年3個月,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中國僅用了短短2年8個月。
核武器是集科學、技術和工程于一體的大系統科學工程,以我國當時的國力來說,要完成這么重大的科學工程,可以說是難以想象的。但是,我們不僅以令世界震驚的速度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而且奠定了此后持續提高核武器性能的堅實基礎,這也成為后來我國核武器研制一次又一次向前推進的基石。原因何在?我認為最根本的是我們遵循了毛主席“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的指示,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在研制過程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顯然,如果當初沒有全國各有關方面的大力協同,是搞不出核武器來的。同時,成功的取得也依賴在科學技術上我們摸索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的和行之有效的技術路線。
堅持真理不說假話
從第二代核武器預研開始,我擔任了核武器物理設計的主要業務領導和技術負責人。我們工作的重要法寶,就是集體協作。氫彈研制之所以突破那么快,就是因為我們一直秉持科學民主、團結協作的精神。
有一次,一位記者采訪我,稱我為“中國氫彈之父”,我說這個提法不對,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業是一項集體的事業,是全國各條戰線、多個部門大力協同的成果,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單位能夠獨立完成的。我自己只是做了應當做的工作,榮譽屬于參加核武器研制的全體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
因為種種原因,我入黨比較晚,1985年才加入黨組織。在追求進步的過程中,我也曾遭遇挫折:青年時代因為潛心研究,被批走“粉紅色道路”,意即雖然夠不上白專,但也不夠紅,不關心政治,開會不愛發言,只顧追求個人業務突出,就像粉紅色,顏色漂亮,不刺眼,但對青年更具迷惑性。
盡管受到批判,覺得有些冤屈,但我始終告誡自己:“不以好惡亂其中,不以利害多其外”,要淡然處之,更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與使命,作為一個國家培養的知識分子,我要將自身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我一定要秉持知識分子的風骨,以最優秀的科學家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1970年,在“文革”陰云籠罩下的青海金銀灘核武器實驗基地,因為一個型號實驗的問題,我被迫參加“學習班”。軍管組的一些領導對我施加了很大壓力,要我對一個理論方案做出他們需要的政治性結論。但是我經過分析,找到了方案中的問題所在,就拿出證據,證明理論方案存在技術上需要修改的地方,與政治無關。沒想到他們把批判的矛頭立即轉向了我,當時氣氛很緊張,可是我仍然沒有也不可能按照他們的意思說假話。有一次,我實在按捺不住,拍案而起,大聲表態自己決不會違背科學規律隨聲附和,當時在場的人都愣住了,因為我一向脾氣溫和,總是輕言慢語,同事們從沒見過我發脾氣。這也是我這輩子唯一拍過的一次桌子。
我沒有違背一個科學家應有的良知,盡管會遭到更加嚴厲的批判,但是我無怨無悔。后來,我對年輕的同事說:“如果說假話,我當然可以輕松過關,但經受不住歷史和真理的檢驗。我寧愿受委屈,也決不說對不起歷史的話,不說違背真理的話?!?/p>
回顧我國研制核武器的歷程,我內心充滿感慨。這支無私奉獻、久經鍛煉、富于開拓進取精神的研究隊伍,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原國防科工委與二機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群策群力,努力拼搏,完全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攻克了核武器的難關,揭開了核武器的神秘面紗,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和中國戰略需要的研制道路,這是何等艱難的歷程,又是何等輝煌的業績??!我個人作為為祖國“核盾牌”的鑄造貢獻了一點微薄之力的人,又是多么的幸福?。。ū本梦锢砼c計算數學研究所吳明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