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夯實基層群眾文化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近年來,郴州市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七個一”建設,實施建設、使用、管理“三結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增加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高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激發了基層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群眾文化生活呈現出新景象。
建設陣地,補齊短板,讓農村文化設施“實”起來
提高站位,統一建設標準。將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定位為長遠滿足農村群眾多樣性文化需求的綜合性場地,印發了《郴州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要求既要有開展體育鍛煉的籃球場、健身場地,還要有圖書閱覽室、棋牌室、體育活動室等。明確了“七個一”建設標準:即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個宣傳長廊、一套文化體育廣播器材、一名文化輔導員、一支文藝宣傳隊。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有1441個村完成“七個一”建設任務,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70%。
科學規劃,合理有序推進。在全面摸清各村文化設施現狀的基礎上,根據人口發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規模適當、經濟實用、節能環保等要求,合理規劃布局公共文化設施,把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在群眾最需要、最方便、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先易后難,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凡現有設施能夠滿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進行改擴建和新建,重在完善和補缺。利用好現有場地,結合文化室、黨組織活動中心、住宅小區配套設施、閑置校舍辦公場地進行集合利用,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嘉禾縣、汝城縣建設村文體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充分利用村部、村小等現有場所,保證了經濟實用。桂陽縣、永興縣注重對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妥善修葺留存的古戲臺、古祠堂等古建筑,既保護了文物又擴充了陣地。
部門聯動,形成強大合力。建立郴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督導全市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各縣市區整合組織、發改、財政、城投、教育、住建等部門資源,加強協調聯動,形成宣傳部門牽頭抓總、文體廣新局具體實施,發改部門下達批復、財政部門籌資評審、城投公司項目融資、各鄉鎮村組落實項目選址的工作格局??h委宣傳部抽查建設情況、定期公開通報,確保項目強力推進、優質建設、限期完工。
豐富載體,搭建平臺,讓農村文化活動“熱”起來
專業文藝團隊送戲下鄉。組織文藝分隊生動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展“禮贊十九大·謳歌新郴州”系列文藝活動,發動全市文藝工作者創作編排《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新鄰居》等一批三句半、快板、小品、歌舞、詩朗誦文藝節目,利用廣場文藝活動、社區文藝表演等形式進行文藝宣講,用樸實的語言,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群眾聽得懂、記得住,既接地氣又暖人心。桂陽縣開展“歡慶十九大、百座戲臺千臺戲”文藝演出活動,新創一批有地域特色、有湘劇魅力的文藝節目,利用古戲臺、古祠堂和簡易戲臺,進鄉村、敬老院、廠礦、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開展巡回演出,深受村民歡迎。
城區民間文藝社團基層巡演。充分發揮民間文藝社團作用,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文化惠民活動。通過政府搭臺、民間社團巡演、群眾唱戲,一支支群眾文化小分隊常年活躍在全市的村村寨寨,一些品牌文化活動和劇目不斷涌現。組織開展全市業余劇團百團大賽,100多家民間業余劇團踴躍參賽、發展壯大,湘劇《西湖借傘》、郴陽對子調《能干嫂巧訓鐵算盤》、嘉禾《伴嫁歌》等戲曲節目在各縣市區巡演,讓當地群眾領略到地方戲的獨特魅力?!疤K仙嶺放歌”堅持每周六準時演出,6年來吸引了19支業余合唱團加入,每年組織合唱團團員200余人下鄉鎮、進村莊開展志愿服務,演出方式靈活,演員陣容龐大,既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成了一道靚麗風景。
鄉村業余文化隊伍怡然自樂。依托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組建文藝宣傳隊、舞龍舞獅隊,舉辦鄉村文藝晚會,村民自編自導,載歌載舞,喜慶新生活。一些村莊還結合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自發舉辦鄰里文體節,組織開展村民歌詠大賽、農村“NBA”、乒乓球比賽等文體活動,提高了群眾文明素質,村民自覺改陋習、講文明、樹新風。
健全機制,建強隊伍,讓農村文化服務“靚”起來
健全工作機制。圍繞農村文化服務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和舉措,著力抓好理順干部管理體制、充實基層工作力量、加大經費投入等方面的政策落實。加強縣級宣傳文化設施陣地建設,縣級公共文化機構逐步配備用于圖書借閱、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服務的流動文化服務車,運行保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強化鄉鎮、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經費保障,鄉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村級則列入《村公共事務目錄》。
強化隊伍建設。圍繞農村文化大服務格局,落實好縣市區委宣傳部干部管理權限和人員編制規模的有關要求,加強和充實鄉、村宣傳文化工作力量,鄉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由黨委分管黨群工作的領導或黨委委員負責,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編內配備文化專干,村設置文化輔導員。各村自行選聘群眾公認、組織能力強、熱心文化工作,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文化專長的文化輔導員。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組織歌舞團、群藝館、湘昆劇團等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采取定期集中培訓和下鄉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加大對農村文化能人、文化輔導員和民間藝人培訓力度,增強農村文化“造血功能”,建設一支帶不走的文藝隊伍。
暢通反饋渠道。依據群眾在電影、戲曲、書畫、文藝等方面需求,綜合利用鄉鎮文化站、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群眾文化活動平臺,依托“市民大舞臺”“快樂大舞臺”雙周匯、歡樂民星匯、廣場舞大賽、“歡樂瀟湘·美麗郴州我的家”群眾文藝匯演等活動品牌,堅持彰顯傳統文化與豐富表現形式相統一,推出文化“菜單”。同時,根據群眾喜好細化、包裝文化服務產品,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提供“訂單式”服務。通過“公益放映”“送春聯送祝?!钡裙婊顒虞d體,開展文藝指導、文藝培訓、文化展示等系列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滿足村民多樣化、個性化文化需求。(作者:田翊平 李煥志,作者單位為郴州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