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目標,以黨員先鋒引領為主動力,以群眾內生動力激發和文明習慣養成為主方向,探索推行了五建五評五比“四好村”(即: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創建模式,走出了一條邊遠貧困山區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
“五建”補短板,建出群眾幸福家園
建好住房保安居。堅持“不超標、不豪華、不閑置”,創新巴山新居“人字閣樓”戶型模式,聯拼聯建三合院、四合院等川東北民居,連片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同時配建1550多套農村廉租房,兜底解決困難群眾住房難題。建好產業促增收。依托綠色生態優勢,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家庭農場(專合組織)聯動、財政資金推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農業、森林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把農戶聚在產業鏈上。截至目前,18.2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建好基礎強支撐。探索推行水利設施“一主兩定三化”和交通建設“五有四投入”等做法。5年來,新建農村供水工程2117處,解決102.9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改)建農村公路8103公里,解決50萬人“行路難”問題。建好配套惠民生。全域推行醫療隊伍診療、常態隨訪管理、綠色通道治療、特惠政策救助“四個到人”醫療措施,減少因病致貧返貧人數。通過城鄉、鎮村教師互派交流、網絡教學共享等方式,使農村孩子盡可能地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建好制度抓長效。創新建立小額信貸扶貧機制,累計為8.2萬貧困戶發放扶貧信貸資金9.71億元。建立“助困興家”機制,整合“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力量,解決農村婦女離家多和大齡青年成家難等問題。
“五評”樹先進,評出黨員先鋒模范
隨機提問“現場評”。群眾在會議現場、田間地頭、村頭路尾等場所,均可以向黨員詢問村內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點任務等相關情況,并將滿意度反映給村支部,作為黨員“星級”評定的重要參考。組織生活“定時評”。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專題聽取黨員干部匯報,重點對黨員干部示范引領、結對幫扶等情況進行量化考評,考評結果作為黨員干部履職能力等次評定的重要依據。限時整改“動態評”。對評議查擺出的問題,村支部實行“問題清單、臺賬銷號”的方式動態管理、定期結算,整改實效由村支部召集黨員、村民代表進行“星數”評議。年終述職“集中評”。年底,村兩委干部開展年終述職,由全村黨員對每名干部的表現進行集中評議,結果作為推薦優秀的重要參考。征集意見“公開評”。設立意見箱,建立電話、短信意見征集平臺,主動向廣大群眾征求惠民政策落實情況意見,以群眾的評價來檢驗黨員干部的“星級”等次。
“五比”優民風,比出群眾文明指數
比戶容院貌看“習慣”。按照室內、院落和個人衛生要求分類制定考評標準,采取“專門小組督查評比、保潔戶長督促評比、鄰里之間相互評比、獎懲措施促進評比”方式,進行定期綜合評議、集中公開晾曬和按戶動態調整,推動村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言談舉止看“修養”。通過懸掛標語、開設專欄、創設“文明講堂”方式,扎實開展“當文明人、說文明話、做文明事”活動,引導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村民文明素養。比致富興業看“能力”。根據村民在發展致富產業、掌握生產技能、家庭綜合收入等方面情況,評選出“種養殖大戶”“創業示范戶”“致富能人”,不斷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引導群眾主動創業增收、勤勞致富。比尊老愛幼看“美德”。每年集中開展一次尊老愛幼評選活動,培樹一批村“孝道之星”和“好婆婆”“好兒女”等先進典型,弘揚尊老愛幼、互敬互愛好風尚。比律己守法看“品性”。依托農民夜校、村民會議、道德講堂,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常態評選“遵紀守法戶”和“五好家庭戶”,切實糾正農村的賭博、迷信、攀比等不正之風。(四川省巴中市委書記 羅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