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吃餃子,走親戚,看呂劇”,這是父輩們兒時膠東過年最深刻的感受,時至今日,呂劇在膠東農村仍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我利用今年春節回家鄉山東棲霞探親的機會,對目前煙臺地區僅存的三家縣級呂劇團之一——棲霞呂劇團生存狀況作了了解和思考。
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山東北部的黃河三角洲,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于田間地頭,影響很小,1910年前后被搬上舞臺,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后,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困境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作為基層文化市場上的主要供給者,縣級呂劇團曾紅火一時,但隨著20世紀九十年代電視的普及和日漸多樣文藝形式的沖擊,縣級劇團普遍陷入生存困境。據統計,自新中國成立至今,山東省先后成立的國營專業呂劇院團總計49個,目前只剩下18個,另有8個劇團以演出別的劇種為主,兼演呂劇。完全消亡的呂劇團則高達23個。煙臺市目前僅剩棲霞、龍口、招遠三家縣級呂劇團,成立于1958年的棲霞呂劇團,是由棲霞市文廣新局主管的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38人,在編人員34人,聘用人員8人。從了解的情況看,呂劇團消亡或難以支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百姓對傳統老戲缺乏新鮮感。棲霞呂劇團常年演出有《尋子記》《拜月記》《姊妹易嫁》等一批傳統劇目,很多老觀眾甚至自己都能哼上一段。在跟隨劇團演出中,不少觀眾表示經常聽固定的幾出戲,沒有新意,有觀眾抱怨:“《姊妹易嫁》我也會唱,天天唱這個,請你們來有什么用?”如果每次演出都唱固定的幾出戲,想去觀看的人就不多了。
二是地方支持力度有限。棲霞存在“財政不富農民不窮”的現象,蘋果種植作為第一產業,2016年棲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9元,遠高于12363元的全國平均水平,但2016年棲霞財政收入11.2億元,在整個煙臺市排名靠后。棲霞呂劇團作為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財政撥款只能擔負劇團成員70%的工資,且在煙臺市沒有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資助。2017年,劇團人員工資加上演出成本和器材購進,全年的開支累計需450萬元,而財政撥款只有275萬元,剩下的開銷,則需要靠自行解決。
三是人才短缺。據棲霞呂劇團負責人介紹,2017年從煙臺藝術學校招來30位學員,但最后留在呂劇團的僅剩6人。造成留不住人的原因,一是學員如果不能成為正式編制人員,待遇很低,每個月只能拿到800元的生活費;二是有的年輕學員認為看不到發展空間,寧愿去大城市打工謀求機會。另外,由于常年只能拿到七成工資,有的工作骨干甚至放棄自身編制,去省劇院里“跑龍套”。
破局
為了謀生存,促發展,棲霞呂劇團除了完成帶有公益性質的文藝下鄉演出外,還在創排接地氣的新劇目、開拓新的演出市場、以傳統方式培養新人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創排接地氣、載民意的新劇目。農村百姓看戲有自己的特點,一是看不夠兩個小時感覺不過癮,二是大都喜歡看反映鄉腔里調、講述日常倫理的古裝戲。對此,棲霞呂劇團將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融于劇本創作,比如新創排了反映賭博危害的《柳貞娘》、反映封建迷信危害的《狀元與乞丐》、頌揚婆媳和睦的《珊瑚與鳳姑》、頌揚和諧禮讓精神的《六尺巷》等多部古裝呂劇曲目,都比較受歡迎。為吸引年輕觀眾,劇團還編排新增現代歌舞、小品的演出。同時,劇團還立足地域特色,創新推出了《牟二黑子傳奇》《法庭來了》等舞臺劇,在語言結構和表演風格上,力求接地氣,與觀眾產生共鳴。
二是努力開拓新市場。除了努力創排新劇目外,棲霞呂劇團注重拓展新市場,包括在濟南、煙臺、青島、威海等城市,如今都有該團承擔的演出項目。2016年該團南下浙江,在越劇之鄉進行了數場精彩的呂劇演出,受到當地觀眾好評。據了解,棲霞呂劇團2016年共有大小演出近300場,2017年演出200多場,是縣級劇團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
三是以傳統方式進行新人培養。為了解決人才斷檔、行當不全的問題,除了每年從煙臺藝術學校招人外,棲霞呂劇團還開始面向社會招生,把教學和實踐傳承結合起來,采取“以師帶徒,口傳心授”的傳統培養方式,由劇團自己培養15至22歲的小演員,劇團演員陣容結構有所改善,呈現年輕化趨勢。
思考
地方劇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群眾文化生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基層百姓貼得最近的縣級劇團,更是承擔著地方“文藝輕騎兵”的文化使命??h級地方劇團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地方劇要“留得下,傳得開,唱得響”,除了自身不斷創新和與時俱進,還需進一步加大保護和扶持力度。
一是深化改革激發活力,把戲曲演出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把《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國辦發〔2015〕52號)用足用好,深化改革,鞏固和拓展文化體制改革成果,地方政府應對院團給予扶持,進一步解決好院團適應市場的問題。要完善相關扶持政策,加強和規范政府購買服務,把戲曲演出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避免劇團因生存壓力過于迎合市場,而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效果。
二是為民寫戲演戲,演百姓愛看的戲。中國戲曲最重要的土壤不是大城市的舞臺和獎臺,而更應該花繁葉茂于基層、喜聞樂見于百姓。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烏蘭牧騎重要指示精神,著眼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堅持重心向下,把舞臺搭建在基層,在群眾中創作生產,在群眾中演出提高,把更多優秀的戲劇作品奉獻給人民。
三是加大中青年戲曲人才培養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傳承機制。要加強學校戲曲通識教育,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鼓勵開展專業型、普及型戲曲人才培養,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戲曲院校合作,探索藝術院校與戲曲表演團體人才“雙向交流”機制。要注重戲曲的師徒傳承、口傳心授,讓戲劇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作者:范峻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