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重要保障。新時代有新要求,鄉風文明建設實際情況怎樣、是否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實踐等都值得關注。今年春節,我回到家鄉安徽巢湖,調研鄉風文明建設情況。
塑“形”聚“魂”有成效
鄉風文明建設,就是要讓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從實地調研情況看,巢湖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成效。
塑造鄉村之“形”,讓村民在美好家園中身有所棲。大年初四,特意回到童年小住過的中垾鎮周家村。多年不見,青山未白頭,綠水仍悠悠,如今的周家村更是讓人驚艷。茅屋土房改頭換面,公共設施配套齊全,“路面坑洼洼、到處爛泥巴”的情形不復蹤影,硬化路面干凈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小葉介紹說,這幾年村里辦了不少實事好,改造了危舊破房、清理了陳年垃圾、整治了生態環境?,F在,村里還落實了“農戶庭院三包”衛生責任制,誰家門口要是“臟亂差”,名字就會被貼在村里的公示墻上“紅紅臉”。生活環境的美化舒適,讓大家對美麗鄉村建設更有信心、更添熱情。走在村里,民房、圍墻、廣場墻壁上,處處都能看見用漫畫、卡通畫、詩詞、順口溜等方式呈現的“文化墻”。一幅幅內涵豐富又色彩鮮艷的文化墻,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文化景觀。
凝聚鄉村之“魂”,讓村民在記住鄉愁中情有所寄。這次下鄉,還特意拜訪了廟崗鄉軍高村“紅人”——鄉賢高開斌。已經耄耋之年的高老是老黨員,也是村里鄉賢工作隊的成員。春節前,村里修建道路,需要拆除一些破舊房屋。因為沒有補償,部分村民存在抵觸情緒。高開斌就挨家挨戶做工作、講道理,不到一周時間,矛盾就順利化解。村民說,“高老是老黨員,又是文化人,他講話,很管用!”據了解,目前巢湖有鎮級鄉賢1239人、村級鄉賢1875人,鄉賢文化已經成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載體。鄉賢維系了鄉土情,民歌更是唱出了鄉音味。巢湖民歌是巢湖孕育出來的獨特文化元素,也是著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巢湖開展了“一村一歌”主題創作活動,舉辦了民歌廣場舞大賽和民歌歌會,40多支村鎮代表隊登上舞臺,村民自編自演,唱響家鄉好聲音。
彰顯鄉村之“美”,讓村民在敦風化俗中心有所聚。我多年前來農村參加過一次婚禮,印象中只記得漫天喧鬧的爆竹、吃不完的流水飯菜和擺滿整個屋的彩禮。這次回家,恰好趕上遠房表哥結婚,卻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迎親不講排場,婚禮不講鋪張,每張桌子八菜一湯,不發煙,限喝酒,吃不完還可以打包。表叔樂呵呵地說,按新時期“喜事新辦”,結婚花費總共還不到10萬元,負擔輕了,人也更開心了。據了解,目前全市鄉鎮共建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和紅白理事會204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在很多村里,一些關于勤勞致富、愛護環境衛生、抵制奢侈浪費等內容的“土規定”“土口號”,已經成為村民們能明白、愿遵守的村規民約。
新老問題共交織
在鄉風文明建設總體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發展的障礙,既有長期存在的老問題,也有時代發展的新問題。
對鄉風文明建設認識不足。在走訪中發現,一些鄉村干部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難度大、見效慢,“吃力不討好”。甚至有的還錯誤地認為經濟發展了,鄉風自然會文明。部分村鎮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文明鄉風建設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懊利愅ピ骸薄笆羌壩拿鲬簟痹u選等一些工作也存在著重部署、輕落實的現象,缺乏有力的落實措施和長效的保障機制。
鄉風文明缺乏建設主力。據了解,目前巢湖市農村人口約67萬人,農村從業人員38萬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約占農村勞動力的50%以上。農村常住人口結構嚴重失調,青壯年流向城市,留守的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等“386199部隊”。日益嚴峻的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削弱了文明鄉風建設的主體力量。城市文化的逐漸滲透和鄉土文化日趨邊緣化,更是讓鄉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體越來越弱、群體越來越小。
創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從地理位置看,巢西好于巢北,巢北好于巢南,沿湖鄉鎮較山區鄉鎮進展快,不同鄉鎮、不同村落之間,示范村和非示范村之間建設發展情況差別較大,制約了文明鄉風建設的協調發展。例如同樣在中垾鎮,作為“美麗鄉村”示范點的后嚴村大吳村建有1個老年活動室,1個鄉情館,2個文化廣場,4個綜合功能區。而幾公里外的建華村后西村則只有一個文化廣場,且存在著設備落后、數量不足、無人維護等問題。
真抓實干新思路
新時代對文明鄉風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要與時俱進、創新思路,結合農村實際情況真抓實干、久久為功,讓文明新風如春雨,潤澤鄉村田野間。
一是要與弘揚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深化文明鄉風建設,必須要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大力弘揚家風教育、制定落實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新鄉賢的引領作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活動,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形成向上向善、見賢思齊的新風尚,不斷提升村民文明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
二是要與培育新型農民相結合。精神文明建設本質上是凝聚人、引領人、培育人的工作,其特點就在于群眾性。鄉風文明建設,要讓村民成為創建主角。要加強科學文化教育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讓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三是要與農村實際情況相結合。樹立文明鄉風,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因村施策、因村而異。要結合地方農村生產生活實際,遵循自然規律和發展規律,讓文明鄉風促進生產發展;要結合農民群眾思想實際,采用符合農民接受習慣、深受農民喜愛的工作機制和宣傳方式;要結合本地傳統文化實際,注重利用本地方言、戲劇戲曲、民風民俗等文化形式,搭建好傳播、弘揚地方文化的新平臺,留住悠悠鄉韻鄉愁。(作者:王一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