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河南省葉縣仙臺鎮南龐莊村一塊剛剛平整過的土地上,40多位“紅馬甲”排成一條長龍,接力傳送從老宅子上拆下來的磚塊,齊整點兒的磚頭被碼放起來?!盎仡^還能用來鋪路呢?!币晃弧凹t馬甲”告訴記者。
隊伍里年紀最大的是85歲的董梅蘭,她手腳麻利,干活一點也不比年輕人慢?!袄蹎??”“不累,說著笑著就干了,比在家閑著強?!倍咸恍?,“這里復墾以后要栽果樹,村里又會有個好去處,給自己村里干活,累啥?”
一個年輕人干得分外起勁,他是鄭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龐凱鑫?!拔沂峭辽灵L的本村人,多半年沒回來,發現村里的變化太大了?!毙↓嬚f,“晴天一身土,下雨兩腳泥”的老路硬化了,臭水坑被填平了,建起了文化廣場,栽上了綠化樹,安上了路燈……“趁著寒假這幾天,我也當上了志愿者,給村里做點事兒?!?/p>
仙臺鎮貧困村多、基礎差,過去在葉縣18個鄉鎮綜合評比中總是墊底,外號“老十八”,南龐莊村更是以臟亂差窮“出名”?!澳嵌际沁^去的事了,現在我們鎮一躍成了前幾名,南龐莊村也徹底變了樣?!毕膳_鎮黨委書記虎永福說。
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故事還要從一年多前說起。
2017年10月,借助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的契機,南龐莊村申請到60萬元項目款。但是,資金到了手,干部發了愁。按照專業施工隊的報價,挖下水道、鋪路沿石、栽綠化樹,至少得120萬元,手里的錢只夠買材料。怎么辦?村里的大喇叭喊了一遍又一遍,號召大家出義務工,卻根本沒人響應。
“沒人干,咱們干部就先干!”66歲的村委會主任李占良說。村里的黨員、干部先動了起來,接著鎮里的干部、駐村干部還有對口幫扶干部一共60多人,三班倒,帶頭義務勞動。慢慢地,從溝里挖出的土堆成了小山,有的人手磨出了血泡。
人心都是肉長的,就算是石頭,也有能焐熱的那一天。村里62歲的貧困人員龐留成坐不住了:“外來的人都幫著干活,咱自己光看著?說不過去啊?!崩蠞h一扭身,回家拿出鐵锨,加入了干活隊伍。慢慢地,越來越多的群眾也加入進來。村里把大家集中起來,成立“紅馬甲”志愿服務隊,在村部支起了大鍋臺,蒸饃、熬攬鍋菜,大家干完活一起吃大鍋飯,其樂融融。
就這樣,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整修了道路,填平了大坑,建起了草坪綠地和海棠園,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借助“紅馬甲”志愿服務隊的平臺,干群共建的模式在葉縣迅速推廣開來。更讓人欣喜的是,志愿者中年輕人的比例不斷上升,“紅馬甲”成了村里的流行服裝。
“改變之道就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通過黨員干部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比~縣縣委書記古松說。
群眾從“看客”“裁判”變成“參與者”“主人翁”,村黨支部、村委會從“出氣筒”變成“吸鐵石”。如今,葉縣全部鄉鎮554個行政村,村村都有“紅馬甲”,參加義務勞動超過20萬人次。(記者 李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