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小區是城市管理的基礎單元、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百米”,小區管理水平則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山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加強和改進城市居民小區黨建工作為路徑,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議事協商體系,做到“協商議題由小區黨組織征集把關、協商過程由小區黨組織牽頭組織、協商事項落實由社區黨組織主導督辦”,通過街道“鄰里+”志愿服務項目,以黨群“微協商”架起溝通橋梁,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找到突破口,吸引居民主動參與到小區治理中來,形成了更加溫情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位于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街道的清風小區建成時間較長,原有的廣場設施難以適應居民生活需要,為社區居民打造一處舒適、溫馨的乘涼和休閑場所迫在眉睫。為此,“清風議事廳”志愿服務隊向東城街道“鄰里+”志愿服務項目工作組提報了“清風小區林蔭廣場硬化美化改造項目”。
廣場如何建?建設廣場錢從哪里來?都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難題。在府前社區黨委領導下,志愿服務隊以“清風議事廳”為主體,搭建起了協商溝通平臺。
結合調查走訪收集居民需求,同時吸納有特長的居民參與到活動中,逐步完善廣場改造方案。方案有了,募集改造資金又成了新的問題。社區資金有限,項目在“鄰里+”志愿服務平臺支持下,通過線上線下籌款、社區公益基金會配比公益金、居民及愛心企業捐款捐物等多種方式順利募集到了資金。
廣場建設過程中,社區黨委、共建單位、物業人員、直管黨員、熱心群眾等群體,有的拿著鐵鍬平整路面,有的徒手搬運鋪設路面用的地磚,大家齊心努力,共同為營造舒適溫馨的乘涼和休閑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廣場建成后,“清風議事廳”與居民協商制定林蔭廣場美化改造維護機制,共同使用維護好廣場。
“鄰里+”出幸福感,黨群議出鄰里情
通過小區調研、金點子征集、參與式協商、居民提案支持等主要方法,社區黨委向小區居民征集對于某一社區問題的愿景和解決方案,鼓勵引導居民盤點社區資源、發現社區問題、解決社區困難,成為了小區治理的“智囊團”,為小區建設治理獻言獻策。據介紹,“鄰里+”志愿服務計劃已覆蓋45個小區,百余名居民提案人參加了近30場立項評審會,最終落地開展公益項目500余個,形成了“鄰里事、鄰里議,鄰里人、鄰里評”的濃厚氛圍。
就這樣,依托“鄰里+”志愿服務項目平臺,通過小區黨群“微協商”,實現了需求在小區發現、資源在小區集聚、服務在小區開展、作用在小區發揮、糾紛在小區調處、矛盾在小區化解,使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層治理內容形式更豐富,有效提高了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科學化、精細化和組織化水平,更是提升了小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