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左權民歌 抒開花情意
——“新山歌社”之左權民歌專場
“興民歌之風,揚民歌之韻”。11月18日,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有幸邀請到山西民歌“活化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改魚老師來到中國音樂學院“夢想劇場”教授左權民歌。
今年已81歲高齡的劉改魚老師,是山西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左權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是左權民歌演唱的一桿大旗,被稱為“山西民歌的活化石”。她演唱的《桃花紅杏花白》《親圪蛋下河洗衣裳》《門搭搭開花不來來》《土地還家》等曲目已成為中國民歌的世紀經典。從20世紀50年代起,劉改魚老師先后應邀在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高校教授左權民歌,并對左權民歌的演唱和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積極的探索,總結出一套左權民歌演唱的六字真言,即“聲美、情真、味足”,為左權民歌的挖掘、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天的課堂上,指導教師張天彤以山西省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點為開篇,詳細介紹了孕育左權民歌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據張老師介紹,左權位于晉中地區東南部,地處太行山北麓,原名遼縣。1942年5月25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在此地犧牲,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為紀念左權將軍,于當年9月18日將遼縣易名為左權縣。這里土地生長出的民歌不同于山西省內其他任何地區的民歌,極富藝術創造力,呈現出獨特的黃土高原和太行山的味道,獨樹一幟,自成脈絡。在左權,最有代表性的音樂體裁便是家喻戶曉的開花調。左權的開花調常常以上句XX開花為起興,下句點題。在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開花,石頭、苕帚、玻璃乃至飛禽走獸都能開花,一切用來做比喻的東西都可以開花,歌者眼睛里看到什么,什么就能開花。開花調旋律委婉、清秀,節奏比較規整。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左權人民便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積極投身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此期間產生了一大批反映抗戰的歌曲,如:《紅都炮臺》《劉鄧大軍南下》《建立民兵隊》《新中國》等,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士氣,使處于艱難困苦戰爭環境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也使得左權民歌藝術達到了新高度。
劉改魚老師教唱前,談起了她自己的學習和表演經歷,又結合她多年教授和編創左權民歌的體會,向同學們介紹了左權開花調及其演唱特色。隨后,劉老師為同學們示范并教唱了《桃花紅杏花白》《門搭搭開花不來來》《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建立民兵隊》《摘花椒》《土地還家》等經典的左權民歌。應張天彤老師的請求,在每首歌正式教唱之前,劉老師先用左權方言誦讀歌詞,并反復強調演唱左權民歌時一定要注重對左權方言語音韻味兒的把握。除了方言,劉改魚老師還詳細講解了歌中唱到的“呆”字。她說:“‘啊哈呀呀呆’中的‘呆’字是左權民歌中的一大寶,其他地方都沒有。男女之間有很多的溫柔和甜蜜都蘊含在里面,因此,演唱左權民歌時一定要用最美和最真的聲音與情感來表現左權民歌的獨有味道?!眲⒗蠋熯€就“呆”字的發聲位置及用聲技巧做了詳細的示范和輔導。


本次邀請的嘉賓還有來自山西的“橙色夫妻組合”高昆峰、崔瑞寧,他們夫妻二人是山西民歌的傳承人,曾獲得山西省杏花獎、中國原生民歌比賽大獎以及星光大道前五強。張天彤老師介紹說:“他們夫妻二人跟隨地地道道的民間歌手學習,以民間學習為基礎,又以學校教育為延伸,不但加深了對左權民歌的理解,而且還通過舞臺展示極大地提升了左權民歌的審美度?!?/div>
隨后,高昆峰和崔瑞寧為同學們演唱了改編版的《親圪蛋下河洗衣裳》《打酸棗》,高昆峰單獨示范演唱了《交城山》,崔瑞寧還為大家示范了左權頗具特色的“小花戲”舞蹈動作,讓同學們更加真切感受到左權民間藝術的多重魅力。
最后,張天彤老師對當天上午和晚上兩個單元五個多小時的活動進行了總結,她說:“我與劉老師相識于2004年左權民歌擂臺賽上。期間,慕名對劉改魚老師進行了深度采訪,自此,與劉老師結下了師生緣、母女情。在向劉老師學習了很多關于開花調知識的同時,也十分敬佩她立足民間、躬身泥土、扎根左權的從藝態度。如果說劉改魚老師取得的藝術成得更多地益于民間傳承,高昆峰和崔瑞寧二人便是民間傳承和學校教育雙渠道培養的典型范例。從他們夫妻二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對左權民歌的繼承,又在繼承中加以發展。希望在座的同學們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后多思考、多實踐,即如何將民間唱法和在學院學習的演唱技巧有機結合,既要繼承又要發展,將民間歌曲以最美的聲音和表現力呈現在舞臺上進行傳播,這是音樂院校聲樂學生應該思考的時代命題,也是今后踐行的方向。通過傳播彰顯傳承,在傳承過程中不斷為中國民歌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弘揚時代精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