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臺山市以推進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活動為支撐,以滿足群眾高品質、多樣化文化需求為導向,加強規劃布局,整合各類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升級打造出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鄉村史館,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建設強富綠美新臺山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
讓村史館姓“史”
——優化鄉村文化空間設施,深扎鄉土文化之“根”
竹筐、茶具、瓦缸、煤油燈……走進都斛鎮莘村村史館,每一張泛黃的照片、每一件斑駁的器物,都見證著這個紅色僑村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莘村村史館依托莘村青年社舊址翻新改造而成,館內陳列李貫之、李維霖等莘村重要革命人物生平事跡以及村情村史、農耕文化、杰出華僑對家鄉發展的貢獻等,讓村民能沉浸式感受莘村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人文故事及先輩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教育和引導大家尊重優秀文化傳統,發揚優良民俗家風,留住鄉愁鄉情。

學生們正在參觀莘村村史館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題園農耕文化展示專區。
為留住鄉土文化的“根”,傳承優秀文化,培育純樸民風,臺山立足“有主題、有故事、有特色、有硬度、有厚度、有溫度”的村史館建設理念,結合各村歷史文化背景和發展特色,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文化站、文化禮堂、文體廣場和各類書屋、書吧、驛站等具有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屬性空間場地為基本載體進行改建,利用廢棄、閑置用地,精心規劃設計,充分挖掘當地文化底蘊、人文特色,整理反映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老照片、老技藝、老物件,讓村史館成為幫助人們記錄社會變遷的生動見證,凝聚鄉村文化、展現鄉土風情、喚醒濃濃鄉愁的鄉村文化主陣地。
村史館的作用,有“內通”,也有“外聯”。海宴鎮五豐村是歸僑文化最濃郁的臺山僑村,至今仍沿襲東南亞的多元文化和生活風俗。五豐村村史館也是全國唯一一家歸僑文化博物館,由原海宴華僑農場舊禮堂改建而成。五豐村村史館以當地東南亞特色風格結合現代設計和多種藝術手法進行裝飾,不僅完整傳達了建館訴求,也體現出該地傳統手工藝的特質。館內藏品豐富,既展現了五豐村歸國華僑和華僑農場的歷史,喚起村民濃濃的鄉愁,又傳承了歸僑的傳統文化和技藝,成為海內外游客參觀游覽的打卡點。

五豐村村史館(歸僑文化博物館)展品
以村史館“育”人
——豐富鄉村文化空間內涵,涵養鄉風文明之“神”
在汶村鎮沖源村村口,有一處嶄新的院落,門樓正中鑲著“沖源村史館”幾個大字。這正是臺山市愛國主義教育的熱門“打卡點”——沖源村史館。自村史館建成以來,沖源村吸引了更多黨員干部、村民群眾前來參觀學習。豐富的內容、翔實的史料,使沖源村史館成為陣地教育、媒體宣傳、全民教育“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優秀平臺,已被確定為臺山市國防教育雙擁基地。
近年來,臺山市深化鄉村史館思想教育功能,把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用群眾的視角、大眾化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串聯僑鄉人文特色,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常態化開展主題黨日、村史展覽、政策宣傳、專題培訓等活動,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將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的意識潛移默化地根植在廣大黨員群眾心中。
此外,臺山市積極發揮鄉村文化空間文化傳承作用,依托傳統節日文化和本地民俗,通過趣味性濃、參與面廣、簡便易行、寓教于樂的形式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引導村民登上舞臺“當主角唱大戲”?!爸С执迕褶k好自己的‘村晚’、‘僑va’廣場舞比賽、書畫攝影展、‘傳唱文明’活動等,不僅能激發村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還能活躍鄉村精神文化生活,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迸_山市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水步鎮鎮史館舉辦“相約僑鄉 文明花開”粵劇“村晚”。
促村史館“惠”民
——提升鄉村文化空間效能,深耕鄉村振興之“土”
修繕活化土梨崗村祠堂、開展道德評議會、講好家風家訓故事……在白沙鎮鄒村,村史館的建設是移風易俗結出的惠民成果,也是促進鄉風文明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鄒村村民李先生表示,以前只在重大節慶開放的祠堂,自改建為村史館后,在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策劃下,先后成功舉辦了公益講座、理論宣講等文化交流活動及燈謎、書法、曲藝等文體娛樂活動,廣受村民好評。
臺山市注重在鄉村史館的開發、利用和活化上下功夫,不斷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鄉村史館文化空間效能。依托農村傳統節慶活動等文化習俗,定期設計一批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的文明實踐項目活動,推出文明實踐活動“菜單”,通過群眾點單、實踐站接單、群眾評單,常態化開展書法、繪畫、誦讀、戲曲、武術、中醫、舞龍、武獅、龍舟、傳統舞蹈等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宣傳及才藝培訓活動,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機融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更通文脈、接地氣。

斗山鎮鎮史館舉辦舞獅、武術“非遺”展演。
依托鄉村史館,臺山市加大對鄉村公共文化干部隊伍和文藝人才的培養力度,充分發揮浮石飄色、廣東音樂等“非遺”傳承人傳幫帶作用,定期開展技藝傳承活動,培養技藝傳承人;指導村級組建詩書畫協會、舞蹈協會、黨員志愿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文藝演出隊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專題培訓,提高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隊伍業務素質,形成從“送文化”到“種文化”再到“創文化”的生態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見人、見物、見生活。臺山正在通過鄉村史館建設,探索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具有紀念意義的鄉村文化空間,來傳承本土文化、喚醒鄉土集體記憶、找尋失落的鄉村歸屬感。目前,一座座收納時光的村史館已成為展示鄉村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供稿:廣東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