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堅持“三三制”工作法 推動移風易俗見實效
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切實解決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現象,特別是結婚彩禮過高、婚喪喜事大操大辦、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突出問題,事關百姓生活福祉。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創新治理方式,堅持“三三制”工作法,建強機制、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引導廣大村民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三項機制 推進社會文明風氣持續向好
建立組織領導機制。成立千陽縣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牽頭出臺指導意見,健全縣、鎮、村三級抓移風易俗工作機制。實行鎮領導班子帶隊村級黨支部成員包村聯戶,建立工作聯系點,召開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三級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部署會,進一步形成黨政主導、上下聯動、群眾參與、全員推進的良好工作格局。
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制定出臺了《千陽縣推進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讓移風易俗工作有章可循、有形可抓。指導全縣68個村(社區)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旗幟鮮明的反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攀比炫富、鋪張浪費。按鎮域特點對婚嫁彩禮、禮金、宴席等制定“限高”,具體量化標準,實現婚事習俗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將移風易俗作為政治要求、紀律規定,推動落實農村黨員干部操辦婚喪喜慶等事宜報備、檢舉制度,各級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做好移風易俗問題整改。
完善考核獎懲機制。加強對全縣68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的指導,通過教育、規勸、批評、獎懲等方式推動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的執行,并將移風易俗專項治理情況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年度考評,作為推薦評選文明村、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榮譽的前置條件,專項治理工作開展不力的,取消其參與基層組織類、社會治理類、精神文明類等選優評優資格,推進社會文明風氣持續向好。
移風易俗宣傳墻
強化三個注重 培育文明鄉風
注重示范引領。高標準推進精神文明示范鎮村建設,以點及面、點面結合推動移風易俗提質增效。評選全縣7個鎮16個“八金八銀”明星村作為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整改示范村,引領其余村組建設,加大陳規陋習治理力度,帶動移風易俗改革全域推進、多點開花,培育鄰里和睦、鄉村和諧的文明新風。
注重提升改革實效。鎮村組織人員定期深入基層,入戶摸排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陋習的實際情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調解矛盾,推進婚喪領域移風易俗改革。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宣傳,利用《掌心千陽》等公眾號、視頻號、標語、橫幅、宣傳欄、墻繪等形式,廣泛宣傳陋習危害,提倡婚事簡辦,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戀愛觀,婚姻觀,自覺抵制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炫富攀比,倡導婚事新辦簡辦,厚養薄葬,推動勤儉節約的文明風尚在群眾中走深走實。
注重打造特色亮點。堅持因村施策,重點圍繞“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攻堅破題,大力推廣城關鎮千川村移風易俗“一碗泡饃過白事”、水溝鎮“關心群眾身邊事 婚喪嫁娶一頓飯”改革、張家塬鎮“益說就明白”、寶豐村“新風銀行”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常態化開展活動,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實施積分兌換,提高群眾積極性,進一步培育文明鄉風。
志愿者開展移風易俗宣傳
堅持三個結合 文明之風吹遍千山南北
堅持理論宣講和文化活動相結合。緊扣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開展理論宣講活動130余場,鑄牢群眾思想根基。堅持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全縣開展合唱、健身操、廣場舞、器樂演奏、“秀水歡歌·百姓舞臺·幸福千陽”“幸福新千陽·周末大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131場次,組織開展戲曲進鄉村60余場次,電影公益放映700余場次,積極開展圖書流動、文化下鄉、書畫剪紙展覽40余場次,以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文明新風進村入戶。
堅持德治和自治相結合。大力開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推薦評選活動,開展100戶“文明家庭”典型宣傳推介活動,用家庭美事,家風美德、家庭美育講好家風家教故事。在各村廣泛設立“道德楷模榜”,在農村形成德者受尊、好人好報的鮮明導向,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加強全縣68個村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協會,村規民約“四會”組織,形成覆蓋全面,作用充分的治理體系,進一步強化村民自治管理,教育引導群眾崇德向善。
堅持文明實踐和移風易俗相結合。充分利用全縣7所68站1中心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各級陣地,積極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講、宣傳教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160余場,依托“我們的節日”,結合“七夕節”指導各所(站)舉辦“倡導婚育新風”文明實踐活動,開展遏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問題的宣傳教育,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同時,注重發揮志愿服務力量,廣泛發動全縣各文明單位、愛心團體、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開展移風易俗志愿服務活動,鞏固移風易俗工作成果,讓文明之風吹遍千山南北。(供稿:陜西省委宣傳部)